
春节的脚步已经临近
2025年春运进入客流高峰
各大车站穿梭着
奔赴全国各地的旅客
在人潮里
参与服务春运“暖冬行动”的
大学生志愿者们
用自己的专业与热情
维护着“暖冬”的秩序
温暖着每一趟归程
来自安徽警官职业学院2023级司法警务专业的梁仙坤是志愿服务“老兵”。2023年秋和2024年初,他和同学曾参与合肥园博会和2024年春运志愿服务。今年春运期间,他和同校的60名志愿者,在合肥站和合肥南站的售票厅、候车室等人流密集区域,为旅客提供指引、咨询等服务。“与走失的小朋友耐心沟通,培养了我的沟通技巧。为了与外国旅客有效沟通,我还巩固了相关基础口语。志愿服务更多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我要将志愿精神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为从警之路打下基础。”连日来,“00后”梁仙坤穿上橙色工作马甲,每天工作行走近2万步的他,也收获了切实的工作感悟。
在团安徽省委指导下,一批整建制“未来警官”青年志愿者由团合肥市委、中国铁路上海局合肥站团委、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团委共同招募、组织上岗,与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车站内外实现工作力量互相补充。上岗前,他们均经过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他们中的7人曾参加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
团合肥市委负责人说,这批“未来警官”青年志愿者纪律意识强,能够在繁忙工作和多变环境中保持冷静理智,同时,他们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责任感,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旅客解决难题。“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春运志愿服务,涵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各领域团组织合力实践育人的新方式”。“姑娘,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谢你啊!”来自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王冬霜在站内候车区服务时,留意到一位携带多件大件行李的老人四处张望。于是她主动上前去询问情况,全程带老人乘坐电梯、检票过闸、登车落座。这是王冬霜第二年在南京南站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今年,她成为学校“长三角铁色先锋行”团队负责人,与近300名南铁青年志愿者一起,坚守在南京、徐州、镇江、连云港等地十多个车站,参加问询引导、旅客服务等春运志愿服务。据悉,今年江苏共青团在服务重点旅客出行的基础上,围绕旅客需求,拓展了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的服务项目,开设春运“暖冬行动”青年志愿服务点位,组织20多支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在春运期间轮流入驻,持续开展医疗卫生、反诈宣传、非遗体验等志愿服务,为广大旅客的归途充满融融暖意。自2024年暑假以来,来自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旭已累计志愿服务超过40小时。这个寒假,张旭作为返乡大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南京站爱心小屋的春运志愿服务。张旭说:“每次看到旅客因为我们的帮助而露出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张旭不仅个人积极参与,还带动了更多同学加入志愿服务。

1月18日下午,正在武汉火车站协助旅客进站的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小桔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蒋兴文忽然发现,不远处几位爷爷奶奶相互搀扶着,身边的中年男子正为打不开折叠轮椅而着急。他当即喊上李有权、张冰倩两名志愿者,跑了过去。
“您别急!”张冰倩和李有权扶稳几位老人,蒋兴文则仔细检查轮椅,找到卡扣顺利打开。他们一起将行走不便的奶奶扶上轮椅推行,经人工通道顺利安检进入候车大厅,并一直护送他们登上列车。
今年,上海松江站迎来了首次春运,来自东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志杰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小甜橙”志愿者。学校每年都有参与春运志愿服务的传统,李志杰就一直记挂在心上,这次看到大气漂亮的松江站“上新”,便第一时间报名加入,“虽然松江站的客流远不如虹桥站,但是松江站的建设带动了周边的商业和交通配套发展,也让很多人选择在这里踏上回家路,我也想设身处地地去体悟这样一个时刻,同时为春运贡献绵薄之力。”
李志杰一连几天都坚守在检票处,协助检票员维护检票口的秩序,引导旅客安全有序地通过闸机,解答旅客关于车次、检票口等问题,所有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旅客们能够准时坐上正确的车次。在这一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做好精细服务的重要性。“一个人同时要面对许多人,兼顾不同的事情,比如一边看到有旅客不知道怎么过闸机,想要帮忙的时候,又被另一名旅客问车次等问题,再穿插一些特殊情况,脑子要多线程工作,还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作为该批次的志愿者负责人,李志杰还要照顾队员们,记录好他们的工作并提供帮助。
就读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的贺铭轩,专业是飞行技术,他一直在为实现民航飞行员的梦想在努力。这是他第二年在虹桥机场参与志愿服务,“身为一名服务春运‘暖冬行动’志愿者,不仅能为机场春运出一份力,还能借机更了解机场,充实自己的专业。”自1月14日投入岗位,他出色地承担着南北彩虹桥、三楼问询处、停车场等点位的引导工作。对于贺铭轩而言,最头疼的还是语言问题,“有一次遇到一位中东旅客,他的英文我完全听不懂。他拿出航班信息复印件,但由于是英文资料,我一时没有完全看懂。向身边的志愿者询问未果后,我决定用英文与他沟通并将他引导至服务台,建议他向工作人员咨询。”贺铭轩坦言,第一年在这里做志愿者时刚上大一,遇到这类问题容易不知所措,“今年遇到语言障碍或者老年旅客不会用手机的情况,我已经知道怎么处理了,不会像第一年那样拘谨和慌乱了。”
End
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海涵、王磊)《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丁文佳 实习生:张欣雨/文、吴恺/图),微信公众号“江苏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湖北青年志愿者”“安徽青年志愿者”等
编辑:杨晴晴(东南大学)
校对:厉春涛(浙江工业大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