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由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发起,自2017年举办以来,一大批青年作家、文学爱好者、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涌现了一批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讴歌新时代、赞美志愿者的好作品,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目前,第六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正在征稿中(截止时间为2025年2月28日),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稿。
特再次编发著名文学评论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镇南专门为首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集《青年志愿者之歌》系列丛书撰写的序言《面向新时代的志愿文学事业是大有可为的》。
2017年10月,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起了主题为“青春志愿行·共筑中国梦”的首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征文启事在《中国青年报》、《文艺报》等纸质媒体和阅文集团等网络平台上甫一发布,应征作品即如春潮泛起喷涌漫卷、持续不断。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以广大青年志愿者、青年文学作者为主体的投稿者,热情地寄出了3000余份稿件,体裁遍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五类,其中不乏长篇小说、大型话剧、长诗等需投注较多心血、进行较复杂的艺术劳动的作品。2018年11月23日,志愿文学专题研讨会暨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终评会召开时,评委们在翻阅、检视这些优选出来、已印成稿本的作品时,都很兴奋和感慨。兴奋的是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有了首批焕发着青春朝气和生活色泽的收获:这是从近些年来全国青年志愿者方兴未艾的志愿活动生活之海上采撷到的跳跃的浪花,它在阳光下反射着生活的、诗意的、感性的光辉,它在月色中呈露着银子一般莹洁温润的波光,让人感到清新、刚健的力的冲击。感慨的是,与一般的社会、文运的观潮者普遍感觉“文学已在经济大潮冲击下进入退潮期”的估量不同,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文学爱好者中,蕴藏着从事文学创作、追逐文学梦的极大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经发现、动员、组织,获得适当的平台、窗口,应合了时代的契机,就会被触动、激发出来,以群体的合力,酝酿而成一种文学氛围、文学精神的小气候,持续下去,就会慢慢地看到一种文学的晨曦和未来的曙色。大家都欣喜而自信地感觉到:志愿文学,尤其是青年志愿文学,是向着未来的文学,它是大有希望的!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奇巴图在这次终评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奋力书写更加璀璨的志愿青春”的号召,既是对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广大青年志愿文学关注者、写作者的一次新的召唤。前此的终评,即为新发的开篇。这中间就透露着志愿文学的征集、发展、提升是一个可持续的文学行程的信息。
为了使已经征集到的这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志愿文学作品在质量上得到提升,并传播到社会上去,主事者又组织了对这些作品的打磨、润饰、提升工作,并结为专集出版。有些较成熟的剧本,还组织了二度创作,使之显现、演绎在舞台上,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这也是2017年12月在成都举行的“志愿文学”论坛上已经提出并确定下来的共识:“志愿文学”是对社会负有特殊的职责、富于时代使命感的文学。它是广大青年志愿者通过自我审美力的修养和践行达到自我的提升的一个途径。而真正的文学的创作、美的创作、灵魂的创作,是需要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反复打磨,勇于把作品推向社会,经受读者的接受和阅读,得到大众文学生活的试炼的!这也是这些作品终于结集出版的缘由。作为曾几次参与“志愿文学”作品征集、看稿和试评等催生工作的文学评论工作者,看到这些作品斐然成列地结集成书,我心中的欣悦是难以尽述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从那以后,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一定规模的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更加社会化、更重践行性的阶段,更注重精神境界的构建、文化内涵的培育了。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志愿文化的涵养予以关注,多次给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志愿服务的基层践行者予以鼓励,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汇聚共识,渐渐形成有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历史传承和现实感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也使“志愿文学”固有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得到发扬光大。志愿文学作为一种参与“灵魂的创造事业”的精神文化品质的提升,也在广泛、多样、创造性的践行活动中得到实现。志愿文学的灵魂,更加清扬、丰润、厚实了。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即将开局的“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他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在把这个文化建设的任务作精细化分析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谈到志愿文化建设问题,“要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这就把“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精神性内涵和实践性品格清晰地勾勒出来了。就“志愿服务”文化的精神层面而言,它属于社会文明、公民道德建设范畴,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环节;就其践行性的可及物、可操作的物质构建层面而言,它的突出特征是以立为本,久久为功,要聚焦老问题和新挑战,拿出建设性的实招硬招,使服务文化建设制度化、风尚化。有的同志提出,志愿服务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行为。从“志愿服务建设”的提出和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看,这样的看法也是不无道理的。看来,我们培育出来的志愿文学之花,也只有附丽在深植于厚土之中的文化制度的茂盛的乔木枝条上,才会有更加健旺的生机和更加瑰丽的光彩。让我们以坚实的建设者的步履,去扶植培育志愿文学的花树吧!让它迎来更加更加繁荣滋茂的春天!
最后,我想请大家一起欣赏这次志愿文学征文最早收到的较好的应征作品之一——麦笛的小诗《昭觉土豆》。这是一首写得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的小诗,它无意中成了广大在地母怀抱里工作和成长的志愿者的绝妙的自画像:
这里的夜那么黑、那么厚
所以昭觉出产月亮
也出产土豆
大凉山是大土豆
小凉山是小土豆
更小的是
小学校里的阿依木呷
月亮哺育星辰,大路套小路
乌斯河连美姑河
每根藤蔓下都结满了土豆
每个土豆都朴实得让人心疼
嫁接进山来九个月了
志愿者周黎说,自己也变成了土豆
因为在川大读了研究生
所以才叫马铃薯
这是一首感情纯朴、凝炼的抒情诗。纯净清越的诗的意象里,蕴涵了一个叫周黎的志愿者的故事——几乎无事的故事。他到凉山彝族儿女生活的地方去参加支教(也许还兼扶贫)工作。九个月过去了,嫁接进山来的土豆蔓延遍及大小凉山每一条山川沟谷,每根土豆藤蔓下都结满了土豆,山在感觉中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土豆,勾勾连连的河流,层层迭套的大路小路,都布满了土豆蔓延的踪迹;月亮和星辰看得像了土豆,小学校里那个叫阿依木呷的彝族小朋友也被疼爱成了最小的小土豆,而那个心里满贮着土豆,感觉“每个土豆都朴实得让人心疼”的志愿者周黎,被嫁接进了凉山后,因为心的变化,因为情的迁移,更因为爱的投注和牵挂,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土豆”,变成了凉山山区里的土豆,昭觉土豆。于是在一个“那么黑、那么厚”的夜里,浮想联翩,仰望夜空,感到了自己变成的土豆之魂,飞升、溶入了月亮和星辰,终于在感觉中,大月亮浑然成了大土豆,小星辰化成了小土豆……告别了这段志愿服务生活,在川大读了研究生的周黎,在诗的联想中颢然醒来,才感觉已经一度溶入自己的身心的亲昵朴实的土豆之名,它的理性的、确然的学名乃是马铃薯呵。这不无自我调侃意味的一觉,让人想到,昭觉土豆也好,别的什么地方什么作物也好,不过是一种诗的意象,它追求的普遍性,它达到的概括程度,不过是所有的大地之子走向社会,起步人生必经的一种试炼,必答的一份试卷罢了。志愿服务,是一个有大格局、有民胞物与情怀的志士仁人必上的人生一课!最朴实浑厚、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土豆形象,与最清纯莹洁、放射着盈盈清光的月亮倩影,迭合在一起,构成了厚重与轻扬并存一体的诗的圆满意象;这是精湛诗艺沉吟推敲的结果,也是濡染于身、浸润于心的一种怀土恋山情愫偶一触发、霍然顿悟的记录。一幅志愿者的自画像就这样出现了,一面清扬挺立的志愿文化精神之旌就这样揭举起来了。于是,我们的志愿文学征文,就收获了它的一颗带着新世纪新时代的独特的微光的小星。在稠密的诗的星空里,这颗小星也许微小得不被人觉察,但它还是会被轻轻地记录在广袤无垠的夜空上。
请原谅我用了如许散漫词费的篇幅,来解释写得如此清淡、如此端凝、如此俭省的一首小诗。我知道这样的解说可能是多余的,但它表达了我对于志愿文学、志愿文学创作者的理解和祝愿,也成了标志有着广泛的未来的志愿文学建设正在切实进行的一个信号。用它来为这篇写得比较理性、务实的序添加一个美的诗引,这也许会更宜于青年朋友们接受吧。
曾镇南
2020年10月25日—26日
于丹东中联国际酒店



End
校对:宋芊余(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