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朗读者:孔奕童(浙江工业大学)
在毕业的季节,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做了我人生中最勇敢、也是最无悔的决定,毅然选择成为一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奔赴西藏。行至此刻,一年进度条已经拉到一半,我多么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我还想为孩子们做好多好多事情。
坚守于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五个月前,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历史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学第一课,这不仅是他们的第一课,也是我真正以一名老师的角色走上讲台的开始。忘不了二十几个人齐刷刷地举手想当课代表,忘不了让他们作自我介绍时他们一直害羞地摸头,忘不了他们紫黑的脸庞、明亮的眸子和纯真的笑脸。当孩子们向我投来热切的求知目光时,我感觉到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那一刻我就想:必须为察雅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短短半年时间,我在教学方面不断摸索前行。在这里,我遇到了对我倍加关怀的老师:欧珠老师教我如何安排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果,拉巴老师教我如何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雷老师和周老师教我如何制作试卷、答题卡……在各位老师的倾囊相授下,我也慢慢从刚开始的迷茫和懵懂,到后来的渐入佳境。
我跟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绝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班、每一位同学”,话是这样说,我也是这样做的。
由于学生都是农牧区子女,性格普遍内向,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尝试打造一个更适合当地学生基础、更具研支团特色的课堂。通过开展主题宣讲,观看历史纪录片、“云上参观纪念馆”等形式,强化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设计课堂游戏、实施分层作业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此外,我还借助历史故事,着重培养孩子们历史学习的学科思维,引导他们掌握用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历史问题。
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发现有些原本害羞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开始活跃起来积极抢答,上课打瞌睡的学生也会主动站起来迫使自己清醒,历史逐渐成为他们最喜欢的科目之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授课的六个班级在期中考试分别位列同层次班级第1、第2、第3、第4、第5、第7名,历史单科成绩荣获年级第1名和第3名的佳绩。他们一点点的变化肯定了我在这儿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来到这里的初心。
致力于第二课堂,助力全面发展
除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外,我还积极参与校团委、班主任等工作,承担国旗下讲话、学生会管理、整理档案等团委工作。协助学校开展生态保护、网络安全等主题宣讲工作,从策划方案、物资筹备、宣传报道等多方面配合学校开展各类活动,撰写并上报简报40余篇。代理班主任期间,我负责信息搜集、学生周末离校手续办理等工作,进行学生日常心理咨询等工作。
我知道这里的孩子与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我会经常和孩子们聊天,陪伴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点滴,也经常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小惊喜,用镜头捕捉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与被珍视的温暖。
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写作和交际能力。在学校团委的支持下,我联合了永川中学文昌校区,组织开展了“听闻远方有你”书信交往交流交融主题活动,两校学生以“结对子”的模式,用传统书信的形式,互相交流自己的基本情况、家乡的风俗习惯等,并分享了学习生活的困惑与期许,两校参与人数共计580余名。一笔一画的情谊,一字一句的倾诉,传递着一份份真诚与快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场跨越千里的书信之旅将继续书写着温馨感人的故事,为孩子们插上逐梦的翅膀,传递温暖与爱的力量。
行走于阡陌之间,奉献青春芳华
对于我来说,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下乡让我们深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地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在与察雅县相识的第1天,我们便来到群团工作部报到。过去的150天,我跟随当地干部,朝而往,暮而归,累计走访了3个乡镇,走进那些离天更近、离城更远的高寒之地。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我们采用案例分析、知识问答等方式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时事政治、树立法治意识,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我深深震撼于下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我支教生涯里最宝贵的财富。在发放物资的间隙,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天真乖巧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礼貌,在接受了我递去的糖果后,却只是攥在手里并不吃,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小女孩是想把糖果留给两个弟弟。我又拿出一大把糖果给了小女孩并夸赞鼓励她。我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与梦想的种子,我坚信这些种子,将随着时光的滋养,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属于雪域高原的璀璨花朵。
支教的这五个月,是成长与反思的五个月。支教亦是自教,在藏地恢宏壮阔的历史中,在旖旎绮丽的大美风光中,不断向世界更远的远方、向内心更深的深处出发,只为遇见那个最想成为的自己。五个月里,我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苦思冥想还能为这里的孩子们做些什么,我想再努力一点,努力做他们心中的好老师,陪伴他们走好这一段的路,让他们无畏无惧地茁壮成长。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罗泽江投稿
编辑:杨 晓(绵阳城市学院)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责编: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