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大学,类似以志愿服务团队为依托开展社区实践的团队还有很多。
青岛大学“政”前行自强协会志愿者开展烧箔艺术文化课堂
此外,青岛大学还打造了七海公益云支教、H(氢)心之光志愿服务协会、美润昆仑社会实践团等111个社会实践服务品牌,以点带面,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引领广大青年投入社会实践。
“能看到同学们对科普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好奇,他们的认可让我们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青岛大学伴“青”而行宣讲团成员姜浩博说。
青岛大学有不少像姜浩博一样的学生,基于学校与地方、社区打造的平台,勇于尝试。青岛大学团委立足社区基层“支撑点”,依托青年“赋能点”,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共建。至今已打造110个社会实践基地,为700多个团支部、近7000名高校学子搭建基层社区社会实践平台。
同时,青岛大学仍在不断拓宽社会实践渠道,筹划“社区实践 青春报到”社区实践项目,谋划开展常态化社区服务项目“青·青社区实践”品牌,积极组织、引导团员青年走出校园、向社区报到。
青岛大学团委书记李鹏表示,学校将大学生参与实践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奖评优、团员评议、硕士推免、推优入党、求职就业等的重要参考。在校地平台搭建的基础上,鼓励学院和地方加强衔接沟通,依托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做好参与社会实践的优秀毕业生推荐、优先录用等持续跟踪培养工作,合力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培养高素质青年英才。
“孩子,你们讲得真好,下次活动我一定也来学一学。”活动结束后,一位奶奶拉着青岛大学“芳寻”志愿服务队靳馥萌的手夸赞。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学习,青岛大学青年志愿者勇挑担子,走进社区,走进地方,为社会发展助力。
为此,青岛大学团委构建了“供需对接—宣传发动—项目实施—评价总结”全链条工作体系,对接2000余个社区乡村,形成了大学生社区实践的“1+2+4+N”工作模式。
从志愿服务切入,青岛大学推进社区实践,志工部、青志协志愿者培训体系不断升级,提升志愿者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特长,以社会实践部为依托,引导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带入实践课堂。
不仅如此,青岛大学团委项目化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工作,为项目培育、保险购买、交通保障等各环节提供专项资金和资源保障。
以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为依托,青岛大学发起的“七海公益边疆支教项目”累计吸引来自山东省内外30余所高校的千支队伍、近3万名师生志愿者参加线上、线下支教实践,线上受助学龄儿童3.5万名,覆盖全国2139个区(县),服务时长累计超30万小时。
“七海公益边疆支教项目”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
依托“青年实干家计划”和“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青岛大学推荐38名青年学生骨干进社区担任兼职团干部,引领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持续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中。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志愿服务小切口,推进实践育人大纵深,不断拓宽社会实践平台,强化‘五育并举’,为国家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涛表示。
End
编辑:金梦婷(昆明城市学院)
校对:高华婷(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