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朗读者:曾琳娟(西华师范大学)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刘雅文,华中农业大学2023级生物信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志愿者,服务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私营部门发展中心。
首先,我是一双眼睛。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获得了更宽广的视野,能更清楚地看到世界亟待援助的角落。参与志愿服务期间,我用自己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技能,服务于团队各个项目。这些项目服务于发展中国家青年的自我成长,为他们提供了此前无法接触的学习和资助渠道,助力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我看到,作为中国青年,我们大有可为。
2024年4月20日于伊斯坦布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办公室制作项目数据展示页面
同时,我是一扇窗户。通过我这扇窗户,可以让国际环境里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人民和远在国内的同学,打破信息差,对国内外的环境和生活更加了解。在学校的宣讲会上,我积极向同学们介绍国际组织的申请渠道,与他们分享我所知道的信息,助力他们实现自己“不设限的人生”。我清楚的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但是如果我能用自己的光热点燃身边的人,大家就能凝聚起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青年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团焰火,能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
最后,我是一张名片。这是我自行前培训时,就时刻谨记的使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人便是什么。你内心光明的时候,中国便不再黑暗。”怀揣着这样的担当,我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了更完善的数据可视化效果,学习无数的数据可视化技巧,学习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数据处理语言,实现了工作中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个人成长,交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也获得了众多来自同事的认可。
2024年农历春节着汉服于伊斯坦布尔街头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全国广大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此次志愿之旅,为我提供了一个探索人生意义、奉献人生价值的绝好机会。我非常庆幸自己能以一名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在联合国这一志愿服务舞台发出自己身上微弱但足够炙热的光亮。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志愿者刘雅文供稿
编辑:王品皓(浙江工业大学)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插图:千库网
责编: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