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马兴瑞,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们分享了他们来疆奉献、在疆成长、留疆发展的动人故事和青春风采。
西部计划在疆实施20多年来,超过7.9万名有志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新疆服务奉献。西部计划志愿者已经成为新疆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近期,我们将陆续编发西部计划志愿者在疆服务的志愿故事。



有“志”者当立长志。“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至今仍让我热血沸腾。当前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到处安定祥和,经济社会发展正蒸蒸日上,是一片有“志”青年建功立业的热土。在巴州工作19年来,我有幸见证了新疆的发展、巴州的发展,见证了各族儿女为新疆稳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各级干部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让我为之敬仰。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并立足岗位做了一些工作,我感到无比的骄傲。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爱上这个地方、留下来,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追逐梦想,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人生的旅途留下绚丽的西部色彩。
有“志”者当自强。我的家乡山东距离巴州3500余公里,这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也大多从内地过来,少则近1000公里,多则数千公里。大家都是秉承着志愿精神,远离家乡,奉献边疆。留疆工作以来,我曾在巴州发展委、巴州党委组织部、和静县巴润哈尔莫敦镇、博湖县博斯腾湖乡工作过,扎实的基层工作经历让我明白,艰苦环境可以磨练人,扎实做事才能造就人,只有立足岗位、拼搏奉献,经得起实践的磨练,才能尽快成长起来。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越是远离家乡,越要努力工作,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历练自己,展现志愿者风采,用个人的成长进步,让亲人放心,让组织满意。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在新疆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志愿服务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为新疆奋斗,为新疆奉献。
201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邵书琴
当年坚持想到边境团场接接地气
从此
与托云牧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是因为这个决定
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他
一个甘肃人,一个广东人
在离家万里的边疆安了家
于是她与新疆的故事
从当年“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变成了
“用一年又一年的时间
在这里成家立业摘星追梦”
跨出校门,我十分幸运地在兵团、在团场系上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这粒扣子”让我的“社会人马甲”更加结实抗风雨、“耐造”有韧性,也是“这粒扣子”让我有机会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时代机遇联结在一起,获得了成长的青春“加速度”。2018年,我有幸获得了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我又幸运地获得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这些荣誉,对我个人是珍贵的鼓舞,也是对包括我在内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兵团青年极大的肯定——我们在这里,付出并收获着!我们的西部故事,平凡而精彩!
除了工作上的成长进步,我还在兵团收获了自己的爱情。2016年我与志同道合的他结婚了,2018年我们的宝宝也出生了,柯尔克孜族朋友给他取名“玉米提”,是希望、未来的意思。我是广东人,他是甘肃人,我们的宝宝跟着我们落户在了兵团,这里成为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
十一年前,我只是凭着朴素的青春热血来到兵团,十一年后,我对兵团更多了一份守护的使命。比起在一个足够好的地方工作生活,更棒的是与这个地方一起变得越来越好,更幸运的是以自己的青春陪伴和见证兵团的迅速发展。
现在的我最骄傲的身份之一是一名西部计划宣讲员,新疆和兵团的“野生代言人”。常常听到有人说:“那个广东女孩都留在那里了呢!”我甚至拥有了“一批铁粉”,与其说师弟师妹们“粉”的是平平无奇的我,不如说,他们“粉”的其实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并幸运地在偏远边陲圆梦成长的青春模样,是兵团给年轻人成长成才的大好平台和舞台。
2022年7月,当我终于有机会能够实现高中去偏远山区志愿帮扶的梦想时,我告别了父母与师长,来到了新疆。
对于一个从小一直生活在江南水乡——安徽无为的我,在来新疆之前去到最远的地方也是停留在省内。当组织交给我一项负责皮山县100名少数民族青年农牧民的国通语培训的任务时,我是困惑和不解的,国通语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开始就会的吗?但直到我从这些学员口中听到堪比安徽方言还难听懂的国通语时,我意识到,对于这些少数民族青年农牧民来说,掌握国通语,不仅意味着他们能够更顺畅地沟通交流,更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点亮自己的未来。
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工作中,从国语拼音的基础教学到日常会话的实践,8个月的国语教学,我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学员成长与进步。有的学员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还有的学员成为村级国通语志愿老师,有时候我们还一起探讨着国通语教学问题。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与感动的,是一名皮山县赛图拉镇的护边员。那天,他拿着一个崭新的记事本对我说,“老师,能不能帮我看一下我这几个字写得规范吗?”,我看见记事本扉页赫然写着“国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九个大字。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这名护边员家里三代都从事护边工作,守护的正是当年陈祥榕、肖思远等四名烈士英勇牺牲的地方。一笔一划写下的九个大字,都化作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随着培训圆满结束,紧接着第三届新疆南疆五地州社会面青年国通语大赛筹备工作开始了,我一边动员之前培训班的学员们积极报名,一边在各处“招贤纳士”,寻找国通语好的青年朋友参赛。这时,我遇到了古丽苏姆。她在村中用流利的国通语向即将步入大学的皮山县学子们宣讲党的助学政策,这一幕让我难以忘怀。当得知她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我当即邀请她成为我们参赛队伍的指导老师,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们在一起熬夜给选手改稿子,一起讨论着新疆会越来越美好的话题等等,而我们的队伍也不负众望赢得了大赛的“双冠王”。
End
编辑:袁银雪(山西大学)
校对:陈雨歌(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