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跨越60年的“青春对话”!那声“东方巨响”始终激荡人心~
最新动态
跨越60年的“青春对话”!那声“东方巨响”始终激荡人心~
2024-10-165


10月16日是个特别的日子
60年前的今天
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出,世界震惊
“东方巨响”产生的
不仅仅是火红的云团
更是举起的拳头
是中国人民用能力和志气
攥成的拳头!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巨响的背后
无数英雄与戈壁黄沙为伴
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两弹一星”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凝结着老一辈科学家

深沉的家国情怀

更蕴含了青年人崇高的价值追求

具有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

永恒价值


今年4月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发布

《关于遴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

“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公告》

共遴选出1000支

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队

面向学校师生、周边社区居民

企事业单位员工等

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

用青春奋斗和拼搏奉献

传承弘扬伟大精神

为加强科技创新

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胡思得院士郑重地将心锚“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品牌的旗帜交在我手上时,我深切感受到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大。”这是西南科技大学心锚“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负责人谭嘉豪的心声。在2021年,西南科技大学就借助绵阳科技城的独特地理文化优势,着力打造“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品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成立心锚“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


10月15日,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西南科技大学邀请“两弹一星”中核弹的突破亲历者胡思得院士,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核科学家》的专题报告。胡思得院士寄语西南科大师生:“希望大家能够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努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自志愿宣讲活动开展以来,西南科技大学心锚“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先后实地探访15家核工业单位,采访83名对象,深入挖掘“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从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到中核霞浦核电、福清核电,从绵阳两弹城到青海金银滩,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西南科大青年,走进核工业近70年的历史,感受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亲身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 ★ ★


用史实说话、用事实讲述、用感动诉说……北京大学“悟理”宣讲团走进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地,面向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开展十余场宣讲,生动讲述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以及邓稼先、郭永怀、于敏、彭士禄等一大批科学家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宣讲范围覆盖超过2000人次。

同时,宣讲团还开展了一系列趣味物理科普实验,用教实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家树立科学意识,激发科研兴趣,将科学追求融入祖国建设中去,在新征程中唱响壮美的青春之歌。


★ ★ ★


在以“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院士的生平事迹为原型的话剧《光华如珩》演出现场,随着幕布缓缓落下,现场掌声如雷动。哈尔滨理工大学大珩宣讲团志愿者用惟妙惟肖的表演,向大家展现出一段艰苦拼搏的岁月,生动地反映了王大珩青年时期求学报国的拳拳爱国之情。王大珩院士是我们的名誉校长,也是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希望我们能当好新时代接力者,让爱国之志、科技之光永‘珩’不灭”。


哈尔滨理工大学大珩宣讲团发挥专业特长,整合相关资源,打造“创新实践学堂”精品项目,利用话剧展演、研讨辩论、趣味观影等生动的形式,带领大家了解“国之重器”的硬“核”实力,重温我国在核技术领域走过的光荣历史足迹,尤其是我国在自主研发核技术上的突破和成就,充分展示了先辈们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通过宣讲活动,同学们被先辈们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与热爱国家、心系祖国的深厚情怀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不懈奋斗。



★ ★ ★


“非遗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传播手段,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剪纸这样的非遗,讲述时代故事,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川北医学院“星辉梓潼,核能先锋”青马工程志愿宣讲团来到四川南充、青海海晏两地,跟随剪纸非遗传承人,真学习川青两地非遗剪纸技艺,真切感悟到四川“两弹城”与青海“原子城”一以贯之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讲团志愿者以卡通版的两弹一星模型为例,引导两地的小朋友们剪出心中的“两弹一星”。在大家的巧思巧手下,一幅幅佳作诞生,大家互赠作品,寄托汉藏情谊永相传、汉藏民族心连心的美好祝愿,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弘扬伟大精神。

宣讲团志愿者正在跟随剪纸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工艺
小朋友们展示剪纸作品

★ ★ ★


彝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在玉溪师范学院“浸润经典”青年宣讲团开展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中,总能看到来自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共赴硬“核”之旅。

从滇中到边境线,志愿者分成不同的小分队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墨韵者湾”小分队志愿者走进“滇中红地”和素有“书法之乡”的通海县者湾村,将“两弹一星”精神与“滇中红嫂”军民鱼水情串联起来,开展系列红色教育;“会泽百家”、“语通八方 籽籽同心”、“石榴籽红 凤凰花开”小分队志愿者分别走进会泽县、勐海县、红塔区黄草坝小学、勐海县,把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设在村落公园,与听众们近距离开展宣讲;“铃舞华章”、“同心筑梦”小分队志愿者去到新平县、通海县,运用“科普+知识竞答”的形式为少数民族青少年讲述了我国当年研发、试验、制造原子弹的历程,引导孩子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0年过去了
昔日戈壁滩上的欢呼声犹在耳畔
10月16日
这个浸透先辈们智慧和血汗的日子
成为一座丰碑永载史册
永放光芒
让我们向先辈的奋斗致敬
让我们将“两弹一星”精神

一代一代传下去



End

来源:综合整理自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投稿、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

编辑:张琳琳(西部计划志愿者)

校对:高华婷(吉林师范大学)

责编:刘凤武、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