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要“深耕细作” | 志愿观察
最新动态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要“深耕细作” | 志愿观察
2024-09-197

收录于话题

#志愿观察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时代风尚,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志愿者的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纯净的志愿服务价值与多彩多义的志愿服务实践之间的张力和矛盾也逐步显现。“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开设“志愿观察”专栏,以期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志愿服务现象,剖析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递好经验、好做法,与志愿者朋友们一起见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点滴。


“志愿观察”专栏常年征稿,欢迎广大志愿者朋友们踊跃投稿(投稿邮箱:zgqnzyz@126.com),分享对志愿服务现象、案例的思考和看法。我们期待更多的志愿者朋友们一同关注参与。

本期我们推送的是文章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要“深耕细作”》

近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谭建光教授结合自身参加2024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部分省级赛、专项赛的评审感受和思考,撰写了对2024年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地区赛与专项赛的观察,提出了“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共创”的视角,充分体现了一位资深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专家对志愿者事业的胸怀和使命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当疫情过后大赛再次回到线下举办,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对于正在准备参加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的项目团队来说,可谓是“及时雨”,非常“解渴”。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自2014年开始举办,从蹒跚学步到生机勃勃,通过项目展示互学互鉴,不断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赛”,如何办好“赛”,这始终是主办方一直思考的问题。谭老师在文中归纳的“两个可喜的趋向”,让我们看到了厚植十年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交出的初步“答卷”。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赛”?谭老师指出“第一个趋向”——逐渐淡化“锦标赛”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团队更加关注学习提升。如果追求“锦标主义”,为了参赛获奖而搞“强化培训”“过度包装”“生造品牌”等,明显背离了“赛”的初衷。保持一颗“志愿初心”,尊重志愿服务发展规律,坚守志愿服务专业伦理,自觉用志愿服务好项目的标准检验审视自己,与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项目广泛交流、找寻差距、取长补短,才应该是项目团队对“赛”的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项目团队真切地受益于这份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超值体验”,将更多心思从执着于“获奖”“获金奖”,转变到着力学习交流提升中来,努力汲取长足发展和更好成长的养料。

我们应该如何办好“赛”? 谭老师通过观察,指出了“第二个趋向”——越来越多的地方积极行动起来,突出展示、交流、学习,努力办好赛。“一次性的比拼”从来都不是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初衷和目的。在“深耕细作”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水平、团队的专业能力,在更大范围涵养传承志愿精神、实现实践育人功能,才是我们举办项目大赛、推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

转眼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脚步走到了第十个年头,全国已有6万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各级赛会的交流展示。在项目大赛的舞台上,一个个“好项目”被看见,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不断被激发。越来越多的项目团队跳出“内循环”的视角,在专家评委的指导下发现自身的问题,在其他项目的启发下思考新的方向,在赛会框架的指引下不断成长,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深知,生长于新时代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还比较稚嫩,在增强交流展示、提升专业水平、拓展资源渠道、完善制度规范,培育更多优秀项目和优秀组织,在更大范围涵养传承志愿精神、实现实践育人功能等方面,还需要下更大气力、需要更长时间厚植。我们期待与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为伴,共同呵护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这朵“小花”,在志愿者事业的百花园中,开出更多更绚丽的“志愿之花”。

中国青年志愿者媒体中心评论员  盖奕洁



End

编辑: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