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医教协同+区域联动+跨校交流!这支博士宣讲团志愿助力乡村振兴“有办法”~
最新动态
医教协同+区域联动+跨校交流!这支博士宣讲团志愿助力乡村振兴“有办法”~
2024-09-166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员引导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联合开展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全国高校遴选了1000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赴200个县的乡村振兴一线,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开展各类助力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复旦大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如何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大展身手的吧。


2024年7月,复旦大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组织动员复旦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赴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宁德市寿宁县、福安市、福鼎市等地乡村振兴一线,以“肿瘤防治科普惠民,乡村振兴医路担当”为主题,以卫生健康人才振兴为重点,开展“六大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服务践行活动,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服务基层、乡村振兴中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团队志愿者出征合影


创新“乡村振兴+肿瘤防治”理论宣讲


在团连江县委、团寿宁县委、团福安市委支持下,青年志愿者们在连江第一中学、寿宁众创空间、福安图书馆等地开展“乡村振兴+肿瘤防治”系列理论宣讲,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和肿瘤防治健康知识带入高中学生之中。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金牌讲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吴虚怀带来“关注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主题的理论宣讲。复旦大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团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生王婷实施“家庭健康守护者培养计划”,带来“家庭健康守护者,肿瘤防治我先行”宣讲课程,以健康相关的四个问题为引领,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承担的维护健康的职责,传播健康素养,传递医学热忱,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青年接力。

在闽实践期间,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志愿者还受邀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进行“无‘癌’可击,健康常伴”科普宣讲,并在农发行福建省分行进行乡村振兴参访学习。


创新“医教协同+区域联动”健康惠民


基于医教协同优势,发挥“国家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福建省肿瘤医院)-连江县总医院-乡镇卫生院(分院)的区域联动效应,在福建省肿瘤医院座谈期间,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介绍了创立初衷及实践成效,强调了科普工作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向福建省肿瘤医院同学们展示科普短剧、肿瘤防治扑克等形式创新科普成果,提出加强面向青年学生群体科普宣讲的倡议,并期望日后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学生学员进一步增进交流合作,助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志愿者们还听取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医疗联合体建设情况报告,并结合当地需求,联合福建省肿瘤医院师生助老扶困,赴连江县透堡镇卫生院、东岱镇卫生院、潘渡镇卫生院贵安分院开展联合义诊健康惠民,重点提升县域医疗队伍科普能力。跟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专家们在宁德实践中,到寿宁县医院及下党乡卫生院、福鼎市磻溪卫生院赤溪分院,开展健康义诊、为老服务、送医入户和健康科普等活动。

创新“交叉团队+人工智能”项目调研


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组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国际政治、新媒体传播等多学科交叉团队,参访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深入了解调研当地农发行支持乡村振兴项目现状。

同时结合专业特长,面向福建省、市、县、乡、村10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爱(AI)助抗癌——人工智能赋能肿瘤诊疗”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共收集了800余份问卷,深入了解当地各级医疗机构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所发挥作用和对人工智能助力临床诊疗工作的具体需求和合理建议。在调研过程中,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志愿者发现,各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认知随医院等级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大部分医务工作者对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发展持乐观肯定的态度,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还可以弥补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的医疗技术差距,推动医疗服务的整体提升。

此外,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志愿者、校级“揭榜挂帅”AI项目负责人张旭面向医务工作者、中学生和社区居民开展了5次科普系列宣讲,旨在普及有关人工智能在肿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系列宣讲活动共覆盖36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创新“跨校平台+服务场景”经验分享


依托“乐在医行”辅导员工作室+博讲团科普预约平台,聚焦高校师生和预约社区居民两大群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志愿服务系列经验分享会,讲变化、话收获、谈感悟。

在结束福建之行后,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同航”实践队开展闽宁实践活动分享会。两个团队一个刚结束福建寿宁县下党乡实践,一个刚开启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实践,两地均曾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全国仅10个)。


创新“云上红课+混合通识”课堂互转


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本次福建之行还吸引了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践行课题组临床专业同学们,其中一位就是春季学期刚选修过《医疗援建范式与医德修养实践》的姜翰亭。他在师生实践分享会上谈到,“我是因为选择了医疗援建课,一学期来通过课程对国内医疗资源分布及医疗援建方式有了一定了解。而通过这周参加思政大课践行课题调研,各级医疗机构在我眼中更立体了,特别是跟着专家老师、学长学姐们同行同践,让我们明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价值,也明白了思政大课践行意义,走进祖国大地,厚植家国情怀,磨炼自己,培养专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依托上海市网络思政精品项目+复旦大学援建通识课程,团队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实践“第二课堂”过程录制成视频,通过云上“红课”等向全国推广,融入《医疗援建范式与医德修养实践》等混合式通识课程,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双向循环,让青年学生的实践成果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创新“经验总结+基地建设”长效机制


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课题,将“服务基层,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纳入“校地共建、区域联建”研究生志愿服务机制研究案例,理论结合实践,在学校和医学院有关部门、克卿书院的大力支持下,附属肿瘤医院基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特点,持续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了“三力三创”医行精准实践育人模式和工作法,依托导学互促、医教协同、教思融合等基础,提升师生实践育人获得感、校地实践育人整合度、研学实践育人双循环,做好精准实践,用“医行”体悟夯实“行医”信念。

未来,复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还将聚焦乡村振兴制定定期远程科普宣讲计划,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建设和持续性志愿服务



End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研究生”

编辑:毛雯卉(成都体育学院)
校对:刘佳卓(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编: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