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已经拉开帷幕,粤港澳三地“小海豚”志愿者喊出“为你,更精彩”的铿锵誓言,成为大湾区最温暖的流动风景线。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是运动健儿竞技的舞台,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与展示窗。盛大的体育赛事举办,离不开志愿者的全情投入,他们用责任与担当保障赛事流畅运转,也在志愿经历中收获成长与感悟。万众瞩目的十五运会也是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良机,要在交融合作中探索区域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大湾区方案”。
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法律体系、拥有不同社会语境,三地志愿服务以往存在“政策孤岛”“数据烟囱”“文化隔膜”的难题。破题,需要高阶平台、高位推动、高频互动。十五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中央明确“一事三地、一体推进”。基于这样的重大契机,三地志愿服务的融合协同达到了历史新高。三地志愿者根据居住地混编上岗,报名选拔、培训考核、岗位安排、保障激励等实现“一张清单管到底”。在频密的互动中,三地志愿服务组织模式日趋融合,广东借鉴港澳社团文化,对全民参与城市志愿服务优化升级;港澳则吸纳广东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赛会志愿者组织模式,推进实现团体志愿者扩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比例大幅提升。赛事周期虽短,却能在实践中为湾区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赛会志愿服务标准。
粤港澳三地共同征集发布使用同一套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文化标识体系:徽标以爱心为型,以“握手”为意,既呼应主会徽,又寓意三地志愿者心手相牵;志愿者的昵称“小海豚”,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因粤港澳所处的珠江口是中华白海豚的最大栖息地,寓意三地志愿者联动共融、血脉相连;志愿服务口号“为你,更精彩”,是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于赛事场景之中的生动诠释;志愿服务主题歌曲《我们都在这里》,既阐述三地志愿者始终与国家体育盛会同行的“在场感”,又表达三地志愿者是“都在这里”的“共同体”。
目前,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正在由组织推动、社会动员、专业提升的发展阶段,迈入文化引领的新征程。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构筑和形成粤港澳三地的志愿文化认同,亦是构建人文湾区的应有之义。
志愿服务表层是“助人”,本质是“育人”。赛会是志愿者的服务场,更是行走的思政大课堂。通过“展翅计划”,港澳志愿者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提前进驻广东,与内地青年一起吃住学练。在深圳大运中心,他们组成“联合战队”,用粤语、普通话、英语开展赛事推演训练;在承办十五运会开幕式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他们同上一堂“湾区思政课”,读懂“国家何以强大、青年何以担当”;在三地的赛事场馆内外,他们把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与担当、服务中的收获与感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成为凝聚共识、连接情感的纽带。
在志愿服务组织工作层面,广东输出赛会经验,港澳带来国际化、精细化理念,三地联合开发赛会志愿服务教材和课程,共同培育和互派志愿服务讲师,实现双向赋能。志愿服务让思政引领不再是“单边输出”,而是“双向成就”,让“一国两制”在人们心中更具象、更可亲可感。
把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温度,写好“后全运时代”志愿服务新篇章,关键在“四个一”。
一是打造一个品牌。依托十五运会,打造“湾区志愿”整体品牌。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文化标识体系为蓝本,构建品牌文化标识体系,建立服务标准、志愿者身份信息互认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联通渠道。
二是建立一套机制。健全志愿服务领域常态联络机制,发布志愿服务“湾区清单”,常态化开展联合招募、培训,实现“赛时有统筹、赛后不断线”。
三是培育一群骨干。实施“湾区志愿领航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三地规则、精通双语传播的“种子讲师”,让其成为今后大型赛会、基层治理的“常备军”。
四是推出一批优质项目。把赛事经验拓展到“民生刚需”,在口岸通关、应急救援、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推出“湾区志愿服务伙伴项目”,用“志愿+”模式助力跨境养老、港澳青年就业等民生实事,让志愿服务协同发展成果惠及大湾区居民。
本文作者: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庾月娥
“志愿观察”专栏常年征稿,欢迎广大志愿者朋友们踊跃投稿(投稿邮箱:zgqnzyz@126.com),分享对志愿服务现象、案例的思考和看法。我们期待更多的志愿者朋友们一同关注参与。
End
编辑:袁银雪(山西大学)
校对:严 妍(陕西科技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