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志青春丨一场双向奔赴的教与学~
最新动态
志青春丨一场双向奔赴的教与学~
2025-10-295



朗读者:胡嘉恒(浙江工业大学)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黄倪炜,大连海事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服务于青海省同仁市第三完全小学。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同仁市第三完小的科学课本上,封面上那架翱翔的战机仿佛蓄势待发,一如我初到这片土地时的心情。作为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从7月跨越山海来到青海同仁,已有三月余。这段支教时光,像一本充满惊喜与感动的立体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爱的故事。


初遇:陌生土地上的温暖回响


初到同仁,高原的阳光热烈而纯粹,孩子们的眼神清澈又充满好奇。第一次在走廊里见到他们,一群穿着蓝白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挤坐在地上,叽叽喳喳像一群欢快的小雀。我抱着科学课本从旁经过,好几双大眼睛好奇地追随着我,有个胆大的小姑娘仰起头问:“老师,你是教科学的吗?科学是不是有好多实验呀?” 那眼神里的期待,瞬间驱散了我初来乍到的忐忑。


整理教案时,办公桌前堆起的一摞摞作业本提醒着我,这里的教育有着质朴的坚守。我所教的科学学科,对这些孩子而言,是充满未知的探索领域,就像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一样。我暗下决心,要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田,让它在高原的阳光下生根发芽。



课堂:在探索中点亮科学之灯


“同学们,我们的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呢?大家可以摸摸自己的耳廓,它像不像一个小喇叭?” 在四年级的科学课上,我指着课件里的耳朵结构图,孩子们纷纷伸手触摸自己的耳朵,小脸上满是专注。当讲到耳廓的作用时,我带着两个同学上台做 “纸喇叭” 实验——把A4纸卷成圆锥状,模拟耳廓收集声音的功能。


“老师,用‘纸喇叭’听,声音真的清楚多了!” 上台的小姑娘惊喜地叫出声,台下的孩子们也纷纷效仿,课堂瞬间变成了热闹的 “声学实验室”。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我忽然明白,支教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他们对世界的探索欲。



在另一节课堂上,我问孩子们:“大家觉得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呀?” 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 “因为有翅膀”,有的说 “因为速度快”。我顺着他们的思路,结合课本里的小知识,一点点拆解原理。下课铃响时,还有孩子追着我问:“老师,下次我们能做个小飞机模型吗?” 那一刻,我感受到科学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萌动。


日常:支教生活的质朴与感动


支教的日子,充满了细碎的温暖。办公室里,堆得高高的语文本和科学作业,是老师们辛勤的见证。偶尔看到作业本里夹着的小纸条,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和花朵,写着 “老师辛苦了”,疲惫便会被瞬间治愈。



有一次批改作业,发现一个平时有些调皮的男孩,作业异常认真。他告诉我他想当科学家,研究出能在天上飞的汽车,这样爸爸妈妈去打工就不用走那么久的路了。 质朴的话语里,藏着他对家人的牵挂和对科学的憧憬,让我心头触动。原来,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片星空,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照亮星空的火把。


课余时间,我常去教室看看。有一次看到孩子们在办 “科学小报”,用彩笔描绘着植物细胞,还有人画了我上课讲过的潜水艇原理。黑板上方 “阳光待人,阳光礼让,做个阳光少年” 的标语格外醒目。这群高原上的孩子,正如标语所说,有着最阳光的模样,也有着最纯粹的求知欲。


成长:双向奔赴的教与学


支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我教孩子们科学知识,他们却教会我什么是纯粹的热爱与坚守。这里的老师,拿着不算高的薪水,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中;这里的孩子,有着不算优渥的条件,却对知识有着最炽热的渴望。


两个月来,我也在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起初,我习惯用之前学习的教学模式,后来发现,结合当地孩子的生活经验才是关键。讲 “地形” 时,我带着他们观察学校附近的山地;讲 “植物” 时,我们在校园里辨认花草。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让科学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了触手可及的探索。



而这里也有特色课程大课堂,我利用自己的特长优势,教授同学们美术,也不负几年的绘画学习。看到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在颜色的海洋中天马行空,我十分满意。


感悟:山海情深,不负初心


站在同仁的土地上,回望这段支教时光,我愈发明白 “支教” 二字的重量。它不是一场短暂的旅行,而是一次灵魂的对话;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


我来自大连海事大学,海洋与航运是我的知识底色。而在这里,高原的辽阔与孩子们的纯真,为我涂上了更丰富的色彩。我常常想,教育就像一条河流,我们这些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就是其中的朵朵浪花,虽微小,却能为孩子们的人生溪流增添活力。


未来的支教日子还长,我希望能带着孩子们做更多实验,看更多科学纪录片,甚至带他们 “云参观” 大连的海洋馆、造船厂,让他们知道,科学的世界很大,他们的梦想可以很远。


夕阳下,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们的笑声在高原的风里传得很远。我知道,这段山海之约的支教旅程,已在我和孩子们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会带着这份感动与责任,继续在科学教育的路上前行。因为我坚信,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被照亮,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不会被辜负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源:微信公众号“志愿青春耀江源”

编辑:杨   晓(绵阳城市学院)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插图:千库网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