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假期”趣味多,大学生志愿者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
2025-10-293
2025年4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发布了《关于遴选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的公告》,面向全国高校遴选出1000支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暑假期间面向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潍坊学院鸢飞筑梦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故事。
今年暑期,潍坊学院鸢飞筑梦志愿服务队在山东省安丘市郚山镇马朗沟村幼儿园,开展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从光电小车在轨道上划出的科技弧线,到非遗风筝蒙面跃动的传统色彩,再到AI绘画界面闪烁的创意微光,大学生志愿者们用专业化、趣味化的设计,让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成长印记,为留守儿童打造了一场集科技探索、文化传承与智能创想于一体的成长体验。
科技课程聚焦儿童科学思维培养,通过趣味科创作品展示与动手实践,激发探索欲。志愿者们把自制的“循迹小车”等科创作品带到教室。当小车以0.5米/秒的稳定速度,沿着黑色轨迹顺利完成S形转弯时,孩子们瞬间发出“哇——”的惊叹声。前排的小朋友更是直接趴在地上,好奇地观察小车底部的红外传感器,想一探它“认路”的秘密。从探索科技的奥秘到亲手创造“理想”,黏土制作环节同样充满乐趣。志愿者们穿梭在座位间,耐心指导孩子们捏出车轮、车身,帮着调整车灯、方向盘的位置。孩子们边做边分享想法,不一会儿,一辆辆形态各异、充满童趣的黏土汽车就完成了,每一辆都承载着他们对“理想小车”的美好畅想。除了课堂上的体验,团队还带领孩子们走进潍坊科技馆,开启更广阔的科学探索之旅。在“力学之美”展区,孩子们亲手体验“拉自己上楼”的滑轮实验,在趣味机械传动中轻松理解杠杆原理;来到火山模型前,志愿者用“大地打喷嚏”的生动比喻,把复杂的喷发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而在趣味游戏区,面对“鲁班锁”“华容道”等益智游戏,孩子们绞尽脑汁尝试破解,志愿者则在一旁耐心观察,适时给出点拨,帮助他们找到解题思路。
“杨家埠的年画爷爷有个神奇的木版,刷上墨,就能印出会讲故事的画哦!”非遗主题活动现场,志愿者们手持杨家埠年画刻板原件,一边向孩子们展示“五子夺魁”图案的细腻雕刻纹理,一边耐心讲解木板年画的传统制作技艺。为了让孩子们深度体验,志愿者们还提前备好年画线条稿,整齐铺在长桌上供大家填色。只见陈雨彤小朋友拿起绿色荧光笔,认真给“魁星”的斗笔描边,随后兴奋地举起来展示:“这样它就能写出发光的字啦!”风筝蒙面活动现场更是十分热闹。孩子们分成小组协作,在菱形风筝面上尽情挥洒“太空奇想”。蓝色丙烯勾勒出炫酷的火箭尾焰,银色颜料点出闪烁的星辰,与传统竹骨风筝的古朴框架碰撞出奇妙火花。待大家完成创作,志愿者们细心帮孩子们将风筝线轴固定在走廊栏杆上。微风轻拂,一排排风筝在阳光下轻轻晃动,载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追着风儿自由奔跑。
云朵上漂浮的小屋、结满彩虹果实的参天大树……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的“房树人”心理绘画活动,收集了25幅充满孩子奇思妙想的画作。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团队借助AI分析系统,从色彩饱和度、线条走向等维度解读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比如,系统发现性格内向的孙明宇小朋友画了一棵格外高大的树,志愿者便蹲下身温柔提议:“你可以多和这棵大树说说心里话呀”,让冰冷的科技分析,转化为温暖的心理陪伴与支持。“AI画的小猫会戴蝴蝶结吗?”为了让抽象的AI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志愿者在平板电脑上输入“穿粉色裙子的猫咪”指令,生成的可爱画作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纷纷伸出小手,在屏幕上轻触“虚拟画笔”,亲身感受创造的乐趣。团队还特别制作了“AI学习卡”和“学习箱”,孩子们将印有不同风格画作的卡片逐一投入箱中,通过观察LED灯的闪烁次数,直观弄懂了“AI记住了多少张画”的抽象概念。更具巧思的是“职业魔法镜”环节。孩子们的照片经AI技术处理后瞬间“变身”。当看到自己化作“宇航员”“机器人工程师”等鲜活的动漫形象时,大家兴奋地模仿起对应职业的动作。志愿者们趁机生动讲解背后的科技原理,一颗颗对未来的憧憬种子,就此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生根。这个假期,潍坊学院鸢飞筑梦志愿服务队的陪伴,变成了孩子们美好的成长记忆。未来,团队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用专业与热爱,为更多童心点亮探索的光,助力他们在成长中勇敢奔赴热爱、拥抱未来。
End
编辑:杨舒媛(中国海洋大学)
校对:吴紫妍(南京邮电大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