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持续在广大青年志愿者心中激荡,极大激励广大西部计划志愿者自觉挺膺担当。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立足本职岗位,身体力行践行回信精神,让青春在西部、在边疆、在祖国大好河山,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专栏推送各领域青年志愿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所思所感、所悟所获。本期推送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志愿者张秉宸的文章《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光芒》。“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哈尔滨工程大学时,鼓励青年学子树牢科技报国志,担当时代重任。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那一刻,我内心澎湃不已。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强调:“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我科技报国的炽热向往注入了更强的力量,让这份初心愈发热烈,更让我深刻认清了自身肩负的沉甸甸使命。哈尔滨工程大学志愿者张秉宸为大一新生宣讲“两弹一星”精神
当我国核聚变实验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燃烧的新闻发布时,我兴奋地与朋友分享,却听到这样的疑问:“核?是不是很危险?”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我高涨的热情,也让我陷入了沉思。我这才惊觉,科技报国之路,远不止局限于实验室里的日夜钻研,让科学知识走进大众心里,消除大众对科学的误解与陌生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源于这次触动,我决定加入“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传承精神、传播科学,不该只是课本上的铅字,更应是走进人心、温暖人心、点燃希望的火种。而我,愿意成为手捧火种、接续传递的一员。
哈尔滨工程大学志愿者张秉宸宣传“两弹一星”精神
为了做好每场宣讲,我查阅史料、走访老校友,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肢体语言。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宣讲时,一个小女孩举手说:“老师,我长大了也要造厉害的东西!”这稚嫩的声音让我热泪盈眶。“乡村学堂”公益行动中,我通过直播为湖南古丈县岩头寨镇的孩子们上物理实践课,看到他们惊喜地说“张老师的课像变魔术”,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动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与收获,在给予他人知识与力量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蜕变、不断进步。2025年4月13日,在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之际,我有幸作为代表在“强核报国七十载 自强不息向未来”核科普活动联合启动仪式上发言。站在台上,回想一年多来,2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经历,从核科普宣讲到社区“暖冬行动”,从国际会议服务到乡村支教,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践行。哈尔滨工程大学志愿者张秉宸在“强核报国七十载 自强不息向未来”核科普活动联合启动仪式上进行分享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或许无法复刻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奋斗轨迹,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他们的精神。正如我在发言中所说:“我们要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让‘两弹一星’精神在宣讲中焕发生机,让核科学力量在理解中融入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继续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把科技报国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的心里。我始终相信,当一个个“我”并肩汇聚成“我们”,定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绽放时代光芒,这是我——一个新时代青年最真挚的誓言。
本文作者:张秉宸,哈尔滨工程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志愿者。
End
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志愿者张秉宸供稿
编辑:刘婧棵(哈尔滨工业大学)
校对:郭丽蕊(西南大学)
责编:朱富江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