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索昊榕(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王宇,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二团。
哐当哐当的火车轮声碾过河西走廊时,我从绿皮车窗里看见戈壁从淡褐色变为深金,我意识到这场跨越万里的奔赴终于要从想象落入现实。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在落地新疆那一刻急促跳跃,跟随项目办工作人员走的每一步都既期待又惶恐,或许这片陌生的土地,正在等着我用脚步去丈量它的温度。而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读懂了比“温度”更厚重的“看见”。
从未想过,我的西部计划旅程会以一双沾满沙土的鞋开始。第一次跟着同事下连队,踩过玉米地,制种玉米的秸秆在秋风里哗啦作响,金黄的苞叶裹着颗粒饱满的穗子,像裹着团场人一年的希望。远处的葡萄架下,紫的绿的红的玛瑙串成帘子,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甜,红彤彤的海棠果和紫得发黑的西梅也把树的枝丫压弯。巡河路上,胡杨金黄的叶子扑簌簌掉进水里,从河头走到河尾,听老同志讲述团场开垦万亩良田的壮举,深切感受兵团几代人的努力和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热闹喧嚣的“周五巴扎日”是我每周最期待的事,因为在这一天是最能清楚地了解、看见团场最真实的面貌,也是我最开始与群众打交道的地方。“移风易俗”“安全生产”“防电信诈骗”等各项宣传活动在此展开,我从开始的胆怯、拘谨转变为大胆、热情的“社牛”,巴扎宣传的经历只有从0次到无数次。
办公桌上,乡村振兴的报表亟待处理,每一张表格都承载着团场跳动的脉搏。我的工作像一枚细小的针,穿梭在“上传民情”与“下达政策”之间。清晨跟着同事去连队走访入户,了解职工群众的脱贫情况,听他们高兴又自豪地讲述脱贫故事;午后坐在电脑前录入防返贫监测数据。在工作中,我意识到新闻里的“乡村振兴”不再是铅字,而是群众眼里的期待,是团场修起来的一条条大路,一座座新厕。
我很庆幸,能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成为这编织梦想队伍的一根细针,可以看见团场的老人在文化广场跟着音乐跳舞,看见连队的大棚种植户丰收,看见团场的每一个人都在好好生活、都在热爱着这片土地。
感受过八九月酷热的夏天,也经历过零下二十度的冬天,在清晨扫雪,从新奇到疲倦。作为一个从未离开重庆的西南人,雪是我得不到的“白月光”。十一月份便开始憧憬下雪,想体验前辈志愿者说的扫雪,想感受冬天的风是什么滋味。原来风是硬的,刮得脸疼,吹得人脸通红,却也把人的心吹得更柔更软。办公室同事对我这个南方人的冬季保暖叮嘱,絮絮叨叨的声音让人感觉像待在亲人身边一般,暖心又惬意。
有人问我,西部计划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是让城市青年看见边疆的辽阔,让边疆的风看见年轻的脚步。当我学会用哈萨克语说“我清楚地看见你”,看见的不仅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更是跨越山海的心意相通,是社区的石榴树结出象征民族团结的果实。这片土地教会我的,从来不是单向的“看见”,而是彼此映照、共同生长的光。
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更多的“看见”等待发生,或许是下一轮丰收,或许是下一场雪,或许是下一条新修的路。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第四师团委”
编辑:齐洪斌(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插图:千库网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