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不仅是一个近悦远来的安逸巴适之都,更是一座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在这幅徐徐展开的新图景上,成都青年志愿者又在以怎样的热忱与行动,书写着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的青春答卷?近年来,大运会、汤尤杯、世园会、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世运会等重大国际赛展会相继落地蓉城。一场场高规格活动的接连登场,不仅为这座近悦远来的安逸巴适之都、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注入了强劲动能,更让广大青年志愿者在赛展会中展现担当、收获成长。每一场精彩盛会的背后,成都青年志愿者始终攥紧服务画笔、用心勾勒城市温度。他们以笑意盈盈的真诚消解陌生距离,以专业严谨的服务保障活动顺畅,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传递青春力量——这份热忱更化作这座城市向世界递出的“青春名片”,成为每一位来访者记住成都、爱上成都的生动注脚。成都大运会“小青椒”志愿者代表向世界发出“我们准备好了”的铿锵誓言
细究“小青椒”的内涵,其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一个志愿者昵称:它既呼应新发展理念,将“绿色、环保”的生态追求与“青春”的蓬勃朝气融于一体,更深植四川成都的地域特质,让青年人的活力与热忱有了具象表达;而“小”字的加入,更巧妙勾勒出志愿者们活泼灵动的青春特质。“青椒”谐音“青交”,暗合成都大运会作为世界青年交流盛会的核心定位,传递出全球青年相知相融的美好愿景;其另一重“青教”的寓意,则让志愿服务成为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引领志愿者们在服务中明晰时代际遇,厚植爱国情怀,更在责任与使命的感召下砥砺奋斗,向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一代”稳步前行。回溯时间脉络,“小青椒”的IP成长清晰可见:2021年12月3日,成都大运会执委会正式发布志愿者昵称、形象标识及口号,“小青椒”从此成为大运会志愿者的专属身份符号;2024年4月,团成都市委积极弘扬大运精神、转化大运遗产,进一步优化发布成都“小青椒”志愿者昵称及形象标识,这一符号也从赛事专属,升级为成都青年志愿者的统一形象标识,完成了从“赛事IP”到“志愿名片”的跨越。成都青年志愿者统一昵称及形象标识
从大运会的青春赛场,到汤尤杯的羽球激战,再到世运会的全球竞技舞台……“小青椒”的服务场景在变,服务内容在迭代,但那份对志愿服务的热忱、对责任担当的坚守始终未改。而“小青椒”所承载的奉献精神、青春力量,也在一场场服务中不断传承、愈发厚重,成为刻在成都青年志愿者心中的精神印记。在这场志愿精神的接力中,许多“小青椒”用连续服务书写着青春答卷。从成都大运会赛场到2024成都世园会园区,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廖紫璇的志愿足迹里,藏着她对“志愿服务促进青年交流”最生动的理解。大运会期间,她担任挪威代表团随员志愿者,高效完成行程对接等工作,还与挪威参赛运动员畅谈起中外美食文化。赛事结束后,他们互关社交账号、建群聊,分享学习、生活与美食,挪威运动员还依照她翻译的菜谱做了一份番茄炒蛋。世园会期间,她携大运会志愿服务经验,热忱服务中外游客,并向新志愿者分享沟通技巧,传递“青交”温度。世运会开幕式上,“小青椒”志愿者胡可引导中国代表团入场四川大学学生胡可则在开幕式的聚光灯下完成了成长蜕变。作为连续两届国际赛事的中国代表团引导员,她对“青教”的寓意有了更深体会:“大运会时我还在为举牌30分钟纹丝不动而紧张,到了世运会,指关节的薄茧都成了我的‘勋章’。”每天雷打不动的站姿训练、反复校准的侧身走位……让她在引导运动员入场时多了份从容,“当全世界的目光透过我看向中国代表团时,我知道这不仅是引导,更是文化的传递。”她珍藏着导演递来的藿香正气水,更记得场边工作人员竖起的大拇指:“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小青椒’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他们十分友好,乐于助人,总是面带微笑。”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曾这样称赞成都大运会志愿者,言语间满是对“小青椒”服务的认可。在成都世运会闭幕式前夕,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谈及赛事印象时,同样对志愿者给予高度肯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看到所有场馆都呈现了高质量的设施和组织,我们的运动员们对此非常满意,这无疑为赛事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还有志愿者的服务也非常到位。”这些赞誉既是对成都“小青椒”志愿者专业素养、服务热忱的直接肯定,更离不开成都自大运会以来,在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中沉淀的深厚经验——正是这份经验的积累与传承,让“小青椒”的服务质量持续升级,成为国际赛事中的亮眼名片。成都“小青椒”志愿者为参赛运动员提供咨询指引志愿服务自成都提出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以来,团成都市委已累计保障世警会、大运会、世运会等30余场国际及国内大型赛事、展会。据团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依托这些大型赛会的实践磨砺与经验沉淀,成都如今已在大型赛会志愿者的招募动员、培训提能、调度管理、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构建起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稳定成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在东安湖体育公园室内项目场馆中心,95后青年李兴龙用他的志愿服务经历诠释着经验传承。从2019年跟着前辈学习志愿者排班的“新手”,到如今统筹452名赛会志愿者的主管,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实战心得。他整理形成的“工作手册”,把往届赛会遇到的各类状况转化为可复制的应对方案。每天4万步的步数更是丈量出了他管理保障和关心关爱志愿者的身影。正如李兴龙所说:“从早餐时间到行为规范,每个环节都要提前演练,志愿者才能高效服务。”或许这就是国际沙滩手球委员会主席吉安皮耶罗·马西由衷赞叹“你们是我见过最棒的志愿者”的由来。作为200名世运会志愿者的领队老师,成都大学计算机学院团委书记曾倩把大运会语言类志愿者的选拔经验升级为“三维评估体系”:专业能力看外语水平,服务意识看模拟接待表现,而“抗压力测试”则来自面试时的突发提问。“有同学英语面试后,又用中文补充说明自己的热情,生怕我们遗漏这份真诚。”曾倩笑着展示志愿者档案,每份简历后都贴着她手写的特长标签。
世运会期间,成都熊猫基地里曾上演这样一幕暖心场景:一位外国友人在享受到团成都市委双语翻译志愿者的专业服务后,难掩兴奋地主动追问“该如何用中文为成都‘小青椒’志愿者加油”,最终带着满满的热忱,清晰地说出了那句充满力量的“小青椒,加油”。当赛事志愿服务在赛场内如火如荼开展时,城市侧的志愿服务同样亮点纷呈。世运会期间,团成都市委在市内商圈、景点、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统筹设立532个城市志愿服务小站,同时联动在蓉高校精准组建专业语言翻译志愿者队伍,不仅为外国友人提供语言沟通、旅游导览等基础服务,还贴心延伸出消费咨询协助等便民支持,让志愿服务的温暖渗透城市每个角落。世运会期间,“小青椒”城市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咨询指引志愿服务
赵鑫蕊是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的大四学生。世运会服务期间,她常和小伙伴们往返于熊猫基地与春熙路的志愿服务小站之间,为往来游客提供细致的交通指引与专业的语言翻译服务。“能把课堂上学的专业能力,转化为服务他人的实际力量,不仅特别有意义,也让我自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长。”她笑着分享了许多服务期间的难忘瞬间,“有一次在春熙路帮助一位外籍游客规划转乘路线的过程中,看着他顺利找到乘车点后,特意折返回来向我连连道谢的样子,那一刻,心里的成就感一下子就涌了上来,觉得所有的忙碌都值了!”“经过系统培训演练与实战检验的赛会志愿者,不仅具备扎实的服务能力,更是城市文明的宝贵财富。”团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小青椒”品牌的成果转化,品牌化、专业化、常态化推动成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围绕服务中心大局,聚焦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市工作安排部署,重点结合成都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工作要求,专业化组建文旅青年志愿者队伍,常态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围绕服务基层群众和社会治理,专业化组建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为老服务“金晖行动”、助残“阳光行动”、“河小青”河道保护等青年志愿服务;围绕服务对外交往,专业化组建语言服务、文明礼仪、文化讲解、竞技服务等志愿者队伍,积极向世界展示新时代青年热情昂扬的青春风采。
End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18期,部分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聚锦官城”等
编辑:刘婧棵(哈尔滨工业大学)
校对:郭丽蕊(西南大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