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在北大红楼,有这样一群“新青年”~
最新动态
在北大红楼,有这样一群“新青年”~
2025-10-092


在北大红楼,有这样一群“新青年”,他们以志愿服务为桥,让百年北大红楼的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从“萌芽”到“繁茂”
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成长之路

2021年,北大红楼新青年志愿服务队与多所学校开展合作,迈出了开展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的第一步。短短三年间,队伍从校园走向社会,如今330余名在岗志愿者中,既有大中小学学生,也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年龄梯次合理、职业结构多元。他们结合自身专长,在展览讲解、文物保护、宣传宣介及活动组织等不同的志愿服务岗位上闪闪发光,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是什么让这支队伍快速成长?答案藏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激励体系”三位一体的创新范式里。规范化的管理打底,专业化的服务赋能,再加上暖心的激励机制,让每一位志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更能收获成长。


不止于“讲”,更在于“传”
专业底色点亮红色基因

“您好,这里向您展示的是李大钊编著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此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系统传播阶段……”在北大红楼的展厅里,青年志愿者的讲解总能吸引观众驻足。这背后,是一套“量身定制”的培训体系在发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纪念馆实施差异化培训。面向青少年志愿者侧重基础党史知识普及、服务理念传导,帮助快速构建红色文化知识框架,夯实服务基础;面向成年或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志愿者,聚焦讲解技巧深化、社教活动策划、革命历史研究等内容,提升服务深度与专业度。


从北大红楼历史沿革到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讲解礼仪技巧到应急事件处理,模块化课程搭配党史专家、博物馆学者的现场指导,让志愿者们不仅是“讲解员”,更是红色历史的“研究者”和“传播者”。

暖心激励
让志愿服务“有爱更有光”

“志愿服务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双向成长。”这是北大红楼新青年志愿服务队中常常提到的一句话。为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维持队伍稳定性,纪念馆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一套科学多元的激励考评制度,旨在全方位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保障志愿者权益,纪念馆积极推进志愿者工作制度建设。编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志愿服务章程》,明确志愿服务内容、岗位责任与义务,规范志愿者招募、选拔、考核流程,逐步形成完善的志愿者管理机制,设立“志愿者小屋”,为志愿者们提供日常休息交流空间。


纪念馆还推出“星级志愿者”评定标准,设计制作相应的星级徽章,同时还设计制作了新青年志愿者笔记本、文件袋、保温杯等文创品,奖励优秀志愿者。此外,纪念馆新媒体平台还开设“新青年志愿者”专栏,联合《北京日报》《新京报》等媒体专题报道优秀志愿者事迹,扩大志愿者社会影响力,增强其荣誉感、归属感与价值认同感。


青春答卷
让红色文化“出圈又入心”

截至目前,北大红楼新青年志愿者累计开展讲解近8000场,总服务时长超39000小时,覆盖观众30万余人次,涵盖人员广泛,有效拓宽了红色文化传播广度,加深了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历史的认知与认同,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优质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北京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的报道,更让这支队伍成为开展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积极推进、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而这群新青年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用行动证明,青春的色彩因奉献而绚烂,红色的基因因传承而永恒。

下一步,纪念馆将继续发挥好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组织合作,提升纪念馆志愿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其中,共同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End

来源:微信公众号“志愿北京”,部分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大红楼”“青春首经贸”

编辑: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