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接续奋斗!让青春在新疆热土发光发热~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最新动态
接续奋斗!让青春在新疆热土发光发热~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2025-09-253


砥砺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谱华章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绵延千里的群山、茫茫无际的沙漠

生机盎然的绿洲

见证着新疆各族儿女

守望相助、不懈奋斗的

如歌岁月


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以青春为笔,以边疆为卷

投身基层、扎实工作

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贡献了青春力量


帕米尔高原上的蒲公英老师


雪山之下,戈壁滩上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

坐落于此

这是一所距离边境线47公里

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学生组成的村级小学

2022年8月成为克州

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

试点学校

至今

已陆续有三批共计54名

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

跨越几千公里山河汇聚于此


目前

这支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有23人

他们如同坚韧的蒲公英

在帕米尔高原的褶皱深处

用教育为祖国边疆播种希望

让悠悠歌声与琅琅书声

在国境线上回响


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23名队员的拼版照片。(4月24日摄)


“娃娃教娃娃,这能行吗?”

谢依特小学党支部书记金文斌坦言

“支教老师三年前刚来的时候

说实话我也是有点担心的

这些老师自己

也都是刚毕业的孩子啊”

但很快

志愿者们用学生的成绩

让书记放了心

学校班级优秀率

从零提升到50%

及格率达96%

有的班级甚至冲进全市前五名

2023年学校更取得了

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

首次有学生考取疆内初中班


护边员学生家长

帕热扎提·都库西说

“她的老师特别好

我就放心地去护边

她特别喜欢老师

仅次于我

她经常说她的梦想

就是做一名老师

像她老师一样”



“我的世界

也因这次西部志愿经历、这群孩子

而更明亮了”

志愿者王艺枝说

“与其说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

不如说他们教会我爱与责任”

一年的服务期到了

王艺枝继续留下来

留一年,又一年

三年来

陆陆续续来到这里的志愿者

大部分都选择了续签



2025年5月

一封北京回信飞越千山万水

来到帕米尔高原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肯定他们

“你们响应党的号召

到西部边疆地区教书育人

在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促进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

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身也得到历练和成长”



志愿者李磊说

“热血沸腾 

我继续扎根在这里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牢记心间

努力成为

更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这是一个好地方”


2004年

陈铭意从聊城大学毕业

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对边疆的向往

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从全国第二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塔城市第三中学副校长

他用21年光阴

在边疆教育一线

书写了一曲

关于奉献与热爱的青春赞歌


报到那天

他站在校门口

眼前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宿舍

四人间的狭小空间里

锅碗瓢盆堆在过道

煤气罐紧挨着床铺

与他同批分配到塔城的4名志愿者

陆续离开

只有他留了下来

“校长让我留下来

我觉得同事们很好

环境也挺好的”

这一留,便是21年



21年里

陈铭意的晚自习从未缺席

风雨无阻的身影里

是他为住校生答疑解惑的执着

黑板上的每一道公式

作业本上的每一句批注

都凝结着对边疆教育的热忱


他牵头组建教师团队

创新教学方法

带领学生一步步突破成绩瓶颈

从“山东来的支教老师”

到“自治区教学能手”

“塔城地区学科带头人”

他用行动证明

教育的温度

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



21年的边疆生活

陈铭意早已把塔城

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鼓励更多年轻人

来西部闯一闯

在新疆扎根

参与新项目的建设

用他的话说

“这是一个好地方”


“是西部,更是伊犁接纳了我”


2005年夏天

25岁的李飞

从山东大学医学部毕业

怀揣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

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

他不曾想到

脚下的土地

会从地图上的陌生坐标

变成刻入骨髓的“家”


初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

李飞被分配到

该县第一人民医院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

但李飞发现

自己还有许多未曾完成的心愿

因此

他又主动申请延长了一年


“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挥之不去

萦绕在他心头

在霍城县服务期间

李飞跟着本地前辈

走乡村、进牧区

前往偏远的冬窝子行医问诊

实地了解西陲基层的医疗环境

群众的就医需求



2006年

李飞通过考试

进入伊犁州友谊医院

成为一名真正的“新疆医生”

寒来暑往

他从一名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

逐渐成长为科室主任

后来又肩负起

提升全院医学质量的重任


“这是国家的医院

是老百姓的医院”

入职前的志愿服务经历

帮助李飞系正了

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他和同事协力

提升医院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

将友谊医院打造为

全新疆第一批“老年友善医院”

推动医院的儿科成为新疆重点专科

他还带领团队规范义诊服务

倡导深入农牧区巡诊


“是西部,更是伊犁接纳了我”

对这个既能施展医学技能

又可以收获浓浓人情味儿的平台

李飞格外珍惜

他带着这种情感投入到工作中

发挥“传帮带”作用

带过几十名医生

帮助培养本地医学人才



“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有期限

但服务行动是长期的”

2021年

在团伊犁州委等部门支持下

李飞发起成立

西部计划留疆志愿者伊犁服务队

搭建志愿者内部交流平台

同时团结队员

持续为各族群众服务

弘扬志愿精神

队员从最初的30多人

壮大到现在的400多人

涵盖了通过各种形式

扎根伊犁工作的青年人才

分布在不同县市的各行各业


“我总有一种冲动

想把这儿讲给外面的人听”

在同事和朋友们看来

李飞对伊犁的文旅名片如数家珍

“讲解几乎达到导游的标准”


在李飞的手机里

收藏了两首歌曲

一首是

“旋律响起就想跳舞”的新疆民歌

还有一首就是

澎湃有力的《到西部去》

他哼起熟悉的曲调

激情不减

“在广袤的新疆

青年都能有一番作为”


“青春志愿路,一生新疆情”


2011年大学毕业后

家在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的王小刚

主动申请加入西部计划

报名表志愿服务地一栏

他毅然写下了新疆二字时

光如梭如今已经38岁的他

用自己奋斗的汗水

帮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在南疆服务期满后

王小刚面临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

他发现,这里缺乏人才

于是毫不犹豫选择留下来

考上了沙漠边缘的

一乡镇公务员

九年里

他在岗位中获得了很多荣誉

直到2021年

他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去塔县守边护边



塔县塔什库尔干乡

有169.5公里的边境线

作为乡党委书记的他

每个月都会和乡干部、护边员

一起巡边几次


护边探查

只是王小刚工作的一部分

他要操心和谋划的事儿

还有很多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坐落于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的

交会处

被称为“高原明珠”

每年吸引游客人数

达到了200万人次

依托高原风光和民俗风情

王小刚带领村民们

利用空闲房屋

大力发展旅游民宿、牧家乐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什库尔干乡的村民

迪力亚尔·海如拉说

“他到我们村里来之后

我们村里改变是挺大的

谁家有什么困难

平时他就去那些家去看

问你们的困难解决了没有”



“青春志愿路,一生新疆情”

他说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这句话我一直是在心里面

就觉得青春不能浪费掉

要把它使用好


“从未后悔来新疆”


2016年

史晓洋考入

忻州师范学院法律系

她自小就对军营生活无比渴望

梦想着穿上军装

到部队磨炼自己

大三那年

她参军入伍

成为一名守卫祖国的人民解放军


服役期满后

史晓洋继续学业

即将毕业的她

做了令人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

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来到祖国

最后一缕阳光落下的地方

帕米尔高原上的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初到阿克陶

史晓洋在昆仑佳苑社区

负责党建相关工作

该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居民要面对从放牧到农业种植

全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刚开始

很多人对种植一窍不通”

史晓洋回忆道


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入户走访

和种植能手一起手把手教大家

如何选苗、播种、杀虫

爬上大棚盖棉帘

防止夜间低温冻坏蔬菜

……

这些活对于从小

在城市长大的史晓洋来说

都是第一次

但她干得认真

居民都夸她干活利索


2024年

史晓洋转岗到

昆仑佳苑学校支教

为了让学生

更容易理解课本里的内容

她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转化为“压岁钱该怎么花”

将“民族团结”具象为

“同桌教我烤包子”的故事

渐渐地

她讲的课越来越受欢迎

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大姐姐



有人问她

已经当了两年兵

为什么还要参加西部计划

史晓洋答到

“在‘橄榄绿’到‘志愿红’的转变中

我既面临着

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

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

时代使命

生逢这个伟大时代

为什么不抓住机会

践行一名青年的初心使命

到南疆基层

这个青年人展示才华

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上

开展志愿服务

我坚信

艰苦总会与快乐相伴

收获总会与奉献相随”


史晓洋说

她从未后悔来新疆


“让牧民们的口袋都鼓鼓的”


来自云南的小伙何成黑

2023年参加西部计划

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至关重要

每月他都按时前往一区两县

采样、制样、实验、检测粪便

预防疾病传播

为牧民的牲畜诊疗



“我们做检测是为牧民好

打了疫苗

他们的羊就能健健康康的

卖个好价钱”

初来乍到

他手忙脚乱

牧民因为着急放牧

难免会有怨言

他虽然心里委屈

但依然耐心沟通

在压力中不断成长


“除了见到的牛羊不同

其他都一样”

每年的全检时期

是何成黑最累的时候

吃饭都能倒下睡着

他与同事开着皮卡车

在草原上到处找羊

重复着看似单调

却意义重大的工作


在过去的两年里

他几乎走遍了哈密市的所有乡镇

可以说有牛羊的地方

就有他的身影

在这个过程中

他也完成了

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

到科技助农志愿者的角色转变



“无论回云南还是留在新疆

基层都是我梦想的舞台”

为了能扎根于此

何成黑学习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想帮助更多的牧民做实事

他曾向往世界500强企业

如今已将基层视为心灵归宿


“我的目标是

让牧民们的口袋都鼓鼓的

让他们的日子富起来

也愿为守护餐桌安全贡献力量

在畜牧业科研领域闯出一片天”

何成黑说


22年来

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从祖国各地来到新疆

奋战在乡村教育、医疗卫生

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

许多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

选择留疆扎根

成为建设美丽新疆的青春力量



End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青年报》《新疆日报》、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新疆共青团”“伊犁零距离”“阿克陶零距离”等

编辑:任笑宇(中国美术学院)

校对:秦梦雪(重庆师范大学)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