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开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专栏,展示一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福建师范大学“‘运动焕新’——心桥体育助残3.0社区方案”志愿服务项目。
回顾心桥体育助残品牌项目的成长过程,志愿者们最深的体会是:“创新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牢牢扎根在实际需求的土壤里”。
项目的最初,团队以融合伙伴身份服务特奥会活动,发现融合体育能有效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打破与外界的隔阂。于是,一批残疾人体育方向的研究生牵头,将福州开智学校作为长期服务基地,定期开展活动。
但他们很快注意到,孩子们的能力差异很大。
有的能完成指令动作,有的连基本跑跳都费劲,能力弱的孩子容易有挫败感。
于是,“心桥”志愿者们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量身研发“机能活动训练课程”。从基础的肢体控制到复杂的动作协调,一步步帮孩子改善身体机能。
经过系统训练,孩子们跑跳更稳健,反应更敏捷,参与集体活动也更主动了。
该课程获得国际特奥会东亚区的认可,并在全国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推广。
服务队也由此探索并建立起“研究-实践-服务-反馈”四位一体的专业服务模式,形成《智力障碍学生体育素养提升计划》。
他们不仅在寒暑假与开展线上集训营;在线下也定期开展服务。随着项目影响力扩大,“心桥”志愿者们也被邀请到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在服务中,他们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中老年残疾人。社区中老年残疾人康复健身意愿强烈,却缺乏专业指导,他们需要“能跟着练、学得会”的实招。
“心桥”志愿者借鉴“评估+训练”思路,为社区残疾朋友进行身体评估、开具运动处方,并创编康复健身操和养生功法。在志愿者带领下,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了科学锻炼。
当志愿者们把这种“社区模式”推广到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桥社区时,社区书记找到他们说:“我们社区的老陈,卧床很多年了,但他也想动一动,你们能不能上他家里去看看?”
这件事让“心桥”志愿者们开始思考:“能走出门的我们服务了,那像老陈这样出不了门的重度残疾人呢?”
于是,他们在该社区打造了“三合一”融合试点。聚焦三件事:一是辅助社区健身示范点运营,打造“健身加油站”;二是开展入户康复指导,让卧床者也能动起来;三是培养本社区残疾人健身指导员,留下带不走的志愿者,这样服务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从特校到社区,再从社区到卧床者的床边,“心桥”志愿者们的服务边界不断延伸,精准触达到不同残疾人需要的角落。
服务队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打破“康复孤岛”重度残疾人体育复健进家庭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5年福建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心桥的成长秘诀是什么?
一是,眼睛向下看,耳朵认真听——服务对象的难处在哪,创新就扎根在哪;
二是,立足专业特色,将体育知识转化为手把手指导,把校园智慧变成社区力量。
“每一次服务都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志愿者侯梦颖表示,“我们青年学生在服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过代代相传的创新接力棒。”
未来,志愿者们将继续以体育为桥,让每一次创新贴着需求走,每一次迭代带着温度来。
本专栏
长期面向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
征集志愿服务项目案例
如果你们的志愿服务项目
有好的经验做法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下载案例模板
填写完成后
可以发送到邮箱zgqnzyz@126.com
征集长期有效哦
欢迎给我们投稿!
End
编辑:郭丽蕊(西南大学)
校对:张岚轩(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