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任拉萨那曲第四高级中学校医之初,谈海玉的梦里,常回响着医院里的脚步声和叮咛声——她步履匆匆,对年轻同事、求医的牧民,总有说不完的嘱咐。这梦境,是她在那曲坚守19年的深刻烙印。高海拔地区的工作与生活夺走了她的部分记忆,也让她的身体不断亮起“红灯”,直到调任拉萨的校医岗位,她的失眠症状渐渐缓解,能够睡上久违的安稳觉。2003年,22岁的青海姑娘谈海玉,作为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西藏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内科、传染科、感控科……辗转多个科室,她把最绚烂的青春留在了高原,成为藏族同胞称赞的“好曼巴(藏语“医生”)”。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她将党的政策春风化雨般融入高原诊室,更以“为人民服务”的躬身实践,诠释着医者仁心与共产党员的担当。谈海玉的微信签名是“一扇窗子,就是一种心境”。这句多年前的记录,如今她已记不清具体缘由。但对于她而言,奔赴西藏,无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扇窗,更是一座桥,连接起她与一片未知而广阔的世界,开启了她人生新的可能。1981年,谈海玉出生于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一个工人家庭。家中兄妹三人,学习上都很自觉,无需父母过多操心。大哥从中专考入军校,二哥后来也顺利考入大学。父母的工人身份意味着他们没有田地或牧场。“如果不学习,以后就没有其他出路。”这份清醒的认识,早早刻在谈海玉心里。她的姨父是厂医,听诊器、针管成了她儿时的玩具,“会扮医生,很喜欢”。这份懵懂的亲近,让她在学医和考师范之间,果断选择了前者。在青海医学院临床专业,谈海玉不敢有丝毫懈怠,“不能挂科,不能让家里担心”。父亲的早逝让母亲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懂事的兄妹三人各自努力地寻找着自己要走的路。临近毕业,谈海玉参加了门源县青石咀镇的医生考试,人生轨迹即将落定。然而,系主任带来的“西部计划”招募消息,让谈海玉看到另一种可能。“我当时没出过省,想去看看。”那时的谈海玉,对“志愿者”的想象停留在“帮老奶奶洗个头”或“帮助指挥交通”这类事上,但听说能去西藏医院服务,瞬间契合了她心底对于医生的向往。作为青海人,谈海玉对高原并不陌生。从西宁到格尔木的火车,一路坦途。到了格尔木,“铁路就到头了”。她又转乘大巴,颠簸在通往拉萨的公路上。夏日的高原,天高地阔,“感觉很空旷,也很舒服”。途中虽然遇到修路的插曲,但在警察的帮助下,谈海玉最终顺利抵达拉萨。为期一周的培训,谈海玉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当时感觉志同道合的人还挺多的”,一种新的归属感悄然萌生。2003年,谈海玉刚到拉萨参加西部计划岗前培训结束后拍照留念。
培训结束,谈海玉服务的目的地揭晓——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一辆汽车载着谈海玉和另一名志愿者,从拉萨驶向海拔更高的那曲。七个多小时的路程,接车老师仔细叮嘱着她们:不要快跑、不要跳跃、不要大声笑……当天下午约四点,终于抵达。医院当时只有两层楼,在谈海玉眼中,“和青海当地县级医院差不多,有的地方还更落后些”。然而,当院领导亲自在门口迎接,将洁白的哈达献上时,那份沉甸甸的重视感,瞬间消弭了环境的陌生与简陋。宿舍是两人一间的土坯房,没有自来水,需要她们打井水;冬天要靠烧牛粪取暖,“和拉萨差别还是很大”。第二天报到,简陋的医疗条件、稀缺的药品,是摆在眼前的现实。谈海玉被分到了急诊科。在带教医生指导下,她参与处理着高原反应、轻微外伤等状况。更多时候,“工作像中转站”,谈海玉主要协助将病人分流到其他科室。急诊室那扇旧旧的黄色木门,用力一晃仿佛就要散架,成为她对那曲最初工作场景的深刻印记。在急诊科大半年的高强度工作中,面对车祸急救等场景的紧张时刻,谈海玉常常“心提到嗓子眼”,之后,她被调到内科。“那时的内科是综合内科,什么病都看。”相比于急诊的惊心动魄,内科工作节奏相对平稳,谈海玉很快适应了这种转变。这扇“西藏之窗”后的崭新图景渐次铺展,她感到自己慢慢融入了高原。在内科工作约半年,谈海玉已经熟悉了各项业务。然而,医务科负责人找到她,希望她去支援传染科的工作,并承诺渡过难关后,尊重她调回内科的意愿。当时,传染科仅有的三名医生中,两位医生因身体、培训等原因暂离岗位,科室人手告急。谈海玉没有丝毫犹豫,爽快答应了。在她看来,这份信任不能辜负,传染科虽然听起来让人却步,“只要科学防护,就没什么好怕的”。跟着传染科主任学习一周后,谈海玉逐渐能独当一面。“那时病人不算多,药品也相对单一,疑难杂症会转诊拉萨,压力确实不大”,她回忆。更让她触动的,是工作的氛围。“在传染科待久了,就觉得这里也很好,我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既然这样,在哪个科室都一样。科里的同事都很团结,我特别喜欢医院整体的氛围。”这份强烈的归属感,悄然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原本计划服务期满就回青海当医生的她,在真切地融入那曲的工作与生活后,对这片高寒之地产生了深深的依恋,最终选择把家安在了这里。2006年,她与同为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丈夫李春来志同道合,在那曲携手同行。患者病愈后给谈海玉(右二)和同事送来锦旗以表谢意
传染科的工作远不止医院的四壁之内,更多的重任在于“走下去”。“乡里的病人不可能都转上来,只能是我们传染科医生下到县里、乡里,去指导治疗和用药。”一次,科室主任下乡,谈海玉独自一人扛起科室的运转工作,在岗位上连轴转了整整三天三夜。“病人虽然少,但我必须守着,那个时候确实没有别人了。”这份坚守,是她对职责最朴素的诠释。条件的简陋是常态。“那时,地方有限,用的都是老病房,没有‘三区两通道’(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以及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的概念。”肺结核、肝炎等不同传染病的患者收治,只能依靠简单的物理划分。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暴发,对医院是严峻考验,拉萨市医生专家专门到那曲指导分区设置。“当时,防护服也少,我们一个医生或护士进病房至少待满六个小时,尽量减少穿脱次数。”得益于属地管理的有效控制,谈海玉和同事严格完成了各项防控工作。那段紧张时期,谈海玉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那曲东部三县的医院和学校。她奔波于基层,指导预防、消杀和隔离工作,足迹遍布十几个地方。“在乡镇医院,我们一步步教医护人员如何使用消毒剂,甚至细致到地面怎么拖、桌面怎么擦、厕所如何消杀。”能在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哪怕是最基础的卫生规范,都让谈海玉感到“很有满足感”。深入乡镇的经历,不仅让谈海玉看到高原的壮阔,更让她深入其肌理,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守护生命,在传染科的战线上,架起一座连接牧民健康的坚实桥梁。在那曲工作的第一个十年,谈海玉不仅工作勤勉,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条。简陋的宿舍里,她养着易成活的吊兰和多肉植物,生机勃勃。她还通过邮局订阅医学杂志、报纸,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尽可能地汲取新知。最初几年,她将报纸上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处理方法仔细剪下,贴满笔记本,以此提升诊疗技术。尽管工作几年后获得中级职称,但每当遇到重病患者不得不转送拉萨时,谈海玉心中那份“要出去学习”的渴望便愈发强烈。她深知,那曲的诊疗水平亟待提升。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2014年9月,谈海玉远赴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始为期一年的进修。从藏北高原踏入国内顶尖的医疗殿堂,巨大的落差带给她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每一种疾病都严格按照正规的诊疗指南治疗”,先进的药物、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都让谈海玉眼界大开。她迅速适应,用了一两个月掌握了电脑操作,并在上海购置了人生第一台电脑。更让她受益的是上海医生的工作习惯:“有不懂的会去网络上查权威的论文。”这种严谨、开放的学术态度,深深影响了她。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那曲后,谈海玉开始担任传染科主任,着手规范科室的诊疗流程。“比如治疗水痘,就严格按照水痘的治疗指南去治。”她根据指南,积极向医院申请引进相关药物。“我们可用的药慢慢多了,比如肝炎的用药,都开始规范起来。”随着宽带在那曲地区的进一步普及,谈海玉也渐渐习惯了在网络上查找资料。 “光我自己会肯定不行。”这是谈海玉培养青年医生的朴素信念。除了在科室狠抓诊疗规范,她将更多心血倾注于“传帮带”。日常查房、用药规范、病人健康管理、后期随访……这些基本功,她要求自己必须手把手教会年轻医生。 谈海玉去县里的基层医院进行工作指导
更大的发展浪潮也随之而来。2015年8月,“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正式启动,辽宁省的医生专家们为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带来许多根本性的变化。“援藏老师们带来的治疗理念都特别先进,医院陆续也引进了很多设备,不会用就外派出去学习。”谈海玉说道。对传染科而言,过去只能拍简单的胸片,其后,CT等先进设备也逐步配备到位。辽宁省援藏医疗队持续接力,让CT、高压氧舱、先进管理系统等现代医疗设施在那曲落地生根。“‘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感觉真的是这样,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谈海玉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巨变”,正是她亲历的现实。先进的影像设备、水平更高的医生团队,实实在在地惠及了高原百姓。2018年,伴随那曲撤地设市,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那曲市人民医院,标志着它由地区级医疗中心向地级市综合医院的跨越升级。同年,医院吹响了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冲锋号角。面对这场新考验,医院感染控制科(简称“感控科”)的建设,成为其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项几乎“从零开始”的重任,落在了谈海玉的肩上。此前,医院虽曾派人外出学习感控理念,但囿于多种困难,具体流程建设始终搁浅。面对“白手起家”的窘境,谈海玉没有退缩:“既然找到了我,我就去做。”然而,起步的艰难远超想象。“一开始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她坦言,唯一的抓手,是从评审标准中寻找线索,从最基础的手卫生规范和“三区两通道”的物理隔离摸索。转机出现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谈海玉去往刚刚通过“三甲”评审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取经”。短短两天交流,谈海玉豁然开朗。“日喀则的感控体系是上海援藏专家支持建设的,基础非常扎实。”更幸运的是,当时正有一位上海感控专家驻点,“他给我们系统讲解了感控的核心要点,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 与此同时,医院创“三甲”得到了多方强力支撑:那曲市委、市政府筹集上亿资金用于医院基础设施改造;辽宁省“组团式援藏”工作持续发力,特别选派柔性引进专家团队驻院提供指导。其中,负责感控工作的援藏医生唐杰,为谈海玉提供了关键支持。在唐杰一步步指导下,谈海玉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构建起标准化流程,手卫生、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传染病防控等操作都有了严格的规范可依,以及逐步建立起感染监测与风险评估机制等。“以垃圾分类来讲,听起来很简单,但能把这一件事做好,就花了很长时间。”谈海玉回忆道,当时既缺乏硬件,更缺乏意识。“我们要从零开始,逐个科室去培训,甚至细致到教会清洁工如何规范拖地,必须从最基础、最琐碎处着手。”只有筑牢了这些基石,才能进而关注手术切口感染、合理用药管理、感染风险预警等更复杂的层面。汗水浇灌终成硕果。2018年10月25日至31日,那曲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公示期,正式跻身“三甲”行列。这一历史性跨越,凝结着辽宁省援藏医生的无私奉献,也饱含着谈海玉等本地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理念、管理方式等逐步实现了质的飞跃——明亮的门诊大楼、过硬的手术条件、建成的世界海拔最高地区重症医学科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都让谈海玉倍感骄傲。“真的是‘鸟枪换炮’。”最让她欣慰和自豪的是,“慢慢地,我们的病人基本不用再转到拉萨,在当地就能得到有效救治”。2022年底,因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对身体造成的负担,组织将谈海玉调至海拔相对较低的拉萨,担任拉萨那曲第四高级中学校医。谈海玉深知,守护上千名师生的健康,同样是沉甸甸的托付。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谈海玉将在传染科、感控科淬炼多年的专业经验,倾注于师生健康管理的细微之处。这所学校承载着特别的使命:“这是专门为那曲孩子在拉萨办的学校。”谈海玉解释道,言语中充满关切。“那曲气候恶劣,影响孩子们的生长发育。高原缺氧最伤害大脑和记忆,这也是部分孩子学习困难的一个客观原因。”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佐证,“就像我,现在记忆很不好了”。让那曲的孩子在拉萨学习成长,是改善他们未来的关键一步。“从第一所办起,孩子们在这里确实长得更好了。‘第四高级中学’这个名字本身,就见证了这种模式的成效和延续。”谈海玉在拉萨那曲第四高级中学为学生擦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摄
作为校医,传染病防控是谈海玉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季节性传染病,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又是寄宿制,一旦传播,风险很大。”她凭借丰富的感控经验,建立起严密的监测应对机制。健康教育的普及,则是她另一项工作重心。“提升孩子们的健康卫生意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受益终生。”她投入大量精力,将专业的健康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日常工作中,谈海玉展现着医者的细致与负责。除了接诊,她格外重视疾病的跟踪管理。根据接诊记录,她会持续关注那些有咳嗽或其他症状的学生。她详细说明流程:“需要服药的孩子,我会特别留意他们的服药时间,定期通知班主任提醒复查,并做好随访,确保他们按时吃药、恢复良好。”两年间,一套涵盖入学体检、疾病防治、日常监测、复学管理的全流程制度规范,在她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每当听到学生一句简单的‘谢谢老师’,那种满足感,无以言表。”谈海玉说道。自扎根那曲起,谈海玉、李春来夫妇便承受着与孩子聚少离多的漫长岁月。孩子幼时跟着祖父母在青海生活,后入读“内地西藏班”,“我们更多的是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在青海团聚”。谈海玉与李春来都对那曲这片土地感情很深,一直坚守在雪域高原。当被问及是否会离开奉献了青春的高原热土,谈海玉的回答斩钉截铁:“肯定不会了。”谈海玉在拉萨那曲第四高级中学校医室内整理药品
从藏北高原到拉萨校园,从抢救生命的急诊室到守护成长的校医室,谈海玉的奉献从未停歇。这扇最初为个人理想开启的“西藏之窗”,如今映照的,是那曲学子的健康成长。谈海玉在雪域高原继续向下扎根,用心守护着这片土地新的希望。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庆祝大会,大家都特别激动。我在那曲、在拉萨见证了这里‘跨越上千年’的巨大变迁。这一切都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好政策惠及西藏,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谈海玉坚定地说道。
End
来源:《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9期(记者:王碧清)、微信公众号“中华儿女”,部分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等
编辑:张琳琳(西部计划志愿者)
校对:林洁玉(南京艺术学院)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