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实用,很有趣!”大学生志愿者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2025-09-183

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书苑社区的一间活动室里,68岁的退伍军人杨战保在大学生志愿者马法博的指导下,向AI软件发出指令,成功将自己参军时的老照片变得清晰。“杨叔,您还可以将半身照补成全身照,甚至能让照片动起来……”马法博详细介绍着软件功能。杨战保边听边操作,看着生成的照片、视频,他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在西北戈壁滩部队时的难忘岁月。“很实用,很有趣,也不难操作!”杨战保为马法博的热心指导点赞,更为这场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AI小课堂”点赞。小课堂的组织者是西安市长安区“青伴夕阳”大学生智慧助老公益服务项目(以下简称“‘青伴夕阳’项目”)的几名志愿者。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幻灯片向10余位老年人介绍了AI软件的功能和用法,并现场指导老年人使用“豆包”聊天、查天气、查菜谱、修图片等。大家逐一尝试、交流分享,欢声笑语充满课堂。“青伴夕阳”项目创始人之一、来自西安邮电大学的邓博文向记者介绍实施此项目的初衷:数字化时代,电子产品已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老年人对电子设备的接受度、应用熟练度普遍不高,很多在年轻人看来很简单便捷的操作,对老年人来说却有“门槛”。项目通过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为老年人打造一些通俗易懂的课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说干就干。2020年,邓博文与同伴借助学校的平台资源,组建了一支以退役大学生士兵和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服务队伍,联系学校附近的社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定期为老年人授课。“上过几次课后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特别是一些和子女不住在一起的老年人,连家里的电视机都不怎么会用。虽然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但大部分人只会打电话、发微信等基础操作。”邓博文说,“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一步一步来。在设置课程时,我们先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让大家了解常用电子设备的基本功能,随后逐步教老年人怎么网上打车、点外卖、挂号等。”有人教聊天软件使用,有人教出行软件使用,有人给大家讲如何在网上进行生活缴费……每项课程都由一名项目骨干全程负责,并专门打造了与课程相结合的音视频、课本、讲义。为了让课程更加通俗易懂,课堂内容图文并茂,并设置多个现实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也在不断优化。AI兴起后,我们便打造了专门的AI课程。现在智能家居越来越普及,我们计划单开一门课讲这个内容。”志愿者张悠然说。经过几年发展,“青伴夕阳”项目越来越成熟,11个社区成为项目定点教学社区,形式多样的“充电”课堂受到老年人普遍欢迎。除了西安邮电大学的志愿者外,西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西安地区20余所高校的志愿者,以及一些医院医护人员、社会团体、运动员、专业教师也加入到项目中来。大家发挥自身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多元服务。如今,项目服务课程已从最初单一的智能设备教学,发展成包括智能设备、法律知识、文化素养、康养生活、体育锻炼在内的5个教学课程体系。退役大学生士兵、西北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学生张博巍如今是法律知识课堂的牵头人。他经常和同校学生一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社区为老年人进行普法宣传,就大家面临的法律问题答疑解惑。“讲课的重点是通过列举一些现实案例,让老年人了解骗子的常用手段,警惕和防范保健品骗局、电信诈骗等。此外,在家庭关系方面,财产分配、赡养义务履行等问题也让一些老年人头疼不已。一旦出现矛盾,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会耐心教他们一些处理方法。”张博巍说,对自己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实践和学习机会。受身边朋友影响,西安邮电大学大三学生张乐乐参与了一次“青伴夕阳”项目活动,就深深喜欢上了。“这是件可以让别人感到幸福、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事情,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张乐乐说。大学生志愿者向老年人介绍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
青年群体互相带动,助老爱老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参与“青伴夕阳”项目的志愿者超过1500人,1.8万余名老年人得到帮助。近期,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青伴夕阳”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End
来源:《陕西日报》2025年8月29日06版(记者:孙鹏文),部分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明西安”“公益记者”等
编辑:郭若山(西南大学)
校对:李梓涵(陕西科技大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