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不停歇,大学生志愿者点亮留守儿童“七彩假期”~
2025-09-153

2025年4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发布了《关于遴选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的公告》,面向全国高校遴选出1000支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暑假期间面向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的志愿故事。
近期,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支队,走进祥云县祥城镇第一中学,开展“七彩假期”活动。志愿者们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用知识播种希望,在苍山洱海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志愿服务队把红色教育搬进课堂,在“祖国旗帜在我心,同心筑梦”思政大课上,志愿者褪去理论的晦涩,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国旗、党旗背后承载的奋斗故事与理想信念。学生们听得入了神,目光紧紧追着志愿者的身影,在这份全神贯注里,红色精神的种子悄悄萌芽,在心底慢慢生长。“我来绘地图” 活动里,同学们手持画笔,凭着对各省特色的记忆在画纸上勾勒中国轮廓。有人细致标注长江黄河的蜿蜒,有人用彩笔区分高原平原的地形,还有人悄悄添上家乡的特色符号。绘制间隙,大家不时凑在一起展示作品,在彼此的交流与分享中,对国家地理的认知从书本走向笔尖,心底的爱国情怀也伴着一幅幅稚嫩却认真的地图,悄悄升温。
“北斗卫星怎么给全球定位?超级计算机算得有多快?5G怎么一下子连起万物?人工智能怎么‘认出’各种东西?”……在“感受中国科技的神奇”课堂上,志愿者吕金银以一连串趣味提问开篇,为学生们推开了通往科技前沿的大门。她配上生动图片,穿插精心制作的科普动画和震撼人心的实景影像,系统展示了我国在北斗导航、“天河”超算、5G通信、量子科技等领域的重大突破。那些曾让人觉得遥远的科技突破,在她的解读下褪去神秘,变成学生们看得见、听得懂的“神奇”,一双双眼睛里满是惊叹。实践总能悄悄点燃好奇的种子。到了互动体验环节,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在Deepseek软件界面上输入指令,动作虽有些笨拙,眼里的兴奋却藏不住。当亲身触碰人工智能的“魔力”时刻,屏幕每一次响应都是一场小小的惊喜,连带着跃跃欲试的探索欲也被勾了出来。“运笔时手腕要稳,慢慢提、轻轻顿。”志愿者们化身传统文化使者,将书法艺术引入课堂,他们挨个儿走到学生身边,耐心指导执笔姿势和运笔技巧,在一横一竖间让同学们感受汉字方正端庄的文化韵味。许多同学课后纷纷表示要勤加练习毛笔字, “以后要天天练,写得像老师一样好看。”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是传承千年的非遗工艺,藏着古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志愿者以这门古老技艺为切入点,设计了一堂“传统工艺与环保”主题课。课堂上,志愿者找来废旧衣物裁剪成方巾,扎结、浸染,还趁机科普“咱们用的板蓝根属于天然植物染料,染完的水不会污染环境”,让传统文化成为环保教育的生动载体。“看书多久该休息呀?”“关着灯看手机眼睛会受伤吗?” 志愿者充分发挥眼视光学专业优势,用一连串贴近生活的提问开启 “爱眼护眼科普课”,他们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和互动问答,把复杂的眼健康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详细讲解眼睛构造和近视防控要点。在“DIY眼睛模型”制作环节,志愿者首先示范讲解眼球结构,随后分发彩纸、黏土等材料。孩子们跟着一步步粘贴、塑形,不时举起作品追问:“老师快看,我做的这个眼睛像不像?”小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兴奋,成就感溢于言表。大学生志愿者们为山区孩子带来充实暑假,盼着这份夏日里的美好,能在孩子们心里留下点点光亮,希望这份真心付出,成为彼此心里一段温暖的回忆。
End
来源:综合整理自《扬州晚报》、微信公众号“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生科院”等
编辑:袁银雪(山西大学)
校对:韩莹雪(哈尔滨师范大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