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18时至次日6时,甘肃省榆中县等地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灾害发生后,榆中县灾区少年儿童的心理重建与成长需求牵动人心。兰州大学团委迅速响应,组建“榆你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榆中县上庄村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们围绕“学业辅导、心灵陪伴、健康成长”三大核心主题,持续开展个性化课业辅导、团体心理疏导、趣味文体活动等系列志愿服务,以专业知识与青春力量为孩子们筑起“心灵防护墙”,让灾后安置点涌动“童”心暖流。“希望你们像以前一样快乐学习玩耍。”志愿者孙英捷温柔递出精心准备的“成长加油包”,内含书包、文具、羽毛球、跳绳等学习与体育用品,还有由科普实验器材组成的“科普体验包”。孩子们有的结伴为足球充气,有的在志愿者指导下调试实验器材,欢笑声与期待感在安置点缓缓流淌。走进艺术创作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格外高涨。他们先一起在纸扇上勾勒出“理想中的家园”,又一同拿起画笔为风筝填色,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细细绘入每一处图案。当一只只承载着梦想的风筝在空旷场地缓缓升起,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仿佛也穿透了灾后的阴霾,洒满整个安置点。之后的传统手工扎染环节更让孩子们着迷,白布经捆扎、浸染后,展开瞬间浮现出独特的蓝紫色纹样,每一处纹理都充满惊喜,引得孩子们连连发出赞叹。文体活动区同样气氛热烈。跳绳比赛的“加油”声此起彼伏,羽毛球场上跃动的身影显得格外活泼……孩子们在运动中释放出蓬勃的活力,汗水与笑容交织,绘就安置点温暖、动人的画面。科普实验环节的人气直接拉满。志愿者精心设计的八个科普实验均与初中理化课程内容紧密衔接。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小操作,却让安置点后院的简易小棚摇身一变,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奇幻实验室。
“这些不是魔术,是你们课本里的化学方程式。”在“点水成冰”实验演示时,志愿者王怡宁特意播放山洪预警科普动画“就像溶液突然结晶,暴雨也可能瞬间引发灾害,学会观察预警信号就是我们的科学护盾”。小朋友张環兴奋地说:“今天的实验太好玩了!我也想做科学家!”从好奇围观到主动参与,孩子们逐渐变身“小小科学家”,在趣味互动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为缓解灾后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志愿者们建立一对一“成长档案”,细致记录每位孩子的兴趣特长与情绪变化;设立“心灵树洞”信箱,鼓励孩子们匿名倾诉心声。志愿者则通过一封封回信,将温暖与支持传递到孩子心里。也正因这份用心,“哥哥姐姐,明天见” 成了每日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最常挂在嘴边的期待。“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到主动拉着我们问问题、做游戏,听到他们说‘今天特别开心’,再疲惫都值得了。”志愿者孙英捷的感慨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带队教师王鹏举表示,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坚韧的生命力,以及对知识和陪伴的渴望,深深触动着每一位队员,“这种双向的温暖和成长,让同学们在服务中体会‘人民至上’,在专业实践中理解‘青年担当’,正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还主动包揽安置点卫生清扫、物资搬运等日常工作,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从科普实验的奇妙光芒到文体活动的欢声笑语,从“心灵树洞”的情感联结到学业辅导的耐心陪伴,兰州大学“榆你童行”实践团的志愿者们用青春力量构筑起跨越风雨的“彩虹桥”。
End
编辑:严 妍(陕西科技大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