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接力传承,用奋斗续写高原的青春华章~丨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最新动态
接力传承,用奋斗续写高原的青春华章~丨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2025-08-211


六十载奋斗栉风沐雨

六十年雪域沧桑巨变

今天上午

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

欢聚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

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出席庆祝大会


在西藏这片热土上

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积极响应时代号召

怀揣青春梦想来到这里

挥洒汗水,种下希望

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

同呼吸共命运

增进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

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雪域高原

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图片图片图片


在这里,少我一个不行”


2003年

谈海玉作为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来到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工作

工作中

她不断提升医疗水平

遇到艰巨危险的任务总是冲在前

逐渐成为患者最信任的医生


图片
谈海玉(中)


靠着一股劲

她选择了留下来

当地群众的需要与信任

则让她扎下了根


谈海玉说

“谁说青年的奋斗一定要在大城市?

诚然,如果当年我待在家乡

或前往发达地区

可能生活条件会更好

但在那些地方

是‘多我一个不多’

而对高原地区的牧民来说

是‘少我一个不行’

以前下乡镇

要在崎岖的土路上颠簸好几个小时

可我和同事心里只有一个想法:

这样的地方,我们不去

他们的病谁去治?

群众的健康,就是最大的回报”


每次有患者来看病主动点名找她

她就觉得很有获得感

“牧民们管我们叫作‘曼巴’(医生)

大家伙儿念起这个词

总是带着极大的敬意

每次我们送诊

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称赞‘雅古都’(很棒)”


如今

谈海玉已在西藏工作生活了22年

治愈的急慢性传染病患者

超过8000人

谈海玉优良的医德医风

深受农牧民群众的认可

并被选举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由于身体原因

2023年她被调到海拔较低的拉萨工作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

她依旧兢兢业业,毫不懈怠


西部计划志愿者杨鑫芳(前排右二)和那曲市人民医院的同事合影


2023年

毕业于辽宁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的

山西姑娘杨鑫芳

接过谈海玉的接力棒

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

服务于120急救中心

“谈海玉医生既是我的前辈

也是我的榜样

作为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她能坚定地选择到那曲

肯定需要更多勇气

而且那时候的条件

要比我现在艰苦得多”

如今

杨鑫芳也决定留在西藏

希望像谈海玉一样

为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的事业与人生价值,在高原”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

生物技术专业的杨乐

2004年大学毕业参加西部计划

来到西藏


随着对这片高原了解加深

他深感这里专业人才不足

“黑颈鹤需要的不只是观测

还有科学支撑下的系统性守护

在这方面

我能做的工作有很多”

于是,杨乐留在了西藏

来到高原生物研究所

从事黑颈鹤的研究工作


杨乐(右)正在野外调研。


风餐露宿没能阻挡杨乐的脚步

2007年以来

杨乐对西藏越冬黑颈鹤

开展了10余次全区范围的

冬季调查

翔实记录了黑颈鹤分布数据

为相关职能部门

做好黑颈鹤保护工作

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同时

他围绕黑颈鹤的

集群模式、警戒行为

人为干扰等课题

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文章

他野外调查的足迹

遍布西藏每一个区县


令杨乐欣慰的是

如今

野生动物保护

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的共识

黑颈鹤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好

西藏,就这样在点点滴滴中

从他乡变为家乡


在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杨乐在实验室中观察动物标本。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当年青涩、单薄的潇湘小伙

如今一副敦实的身板

一张晒得黑红的娃娃脸

越来越有“高原相”

他也从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成长为西藏自治区

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我见证了西藏巨大的发展进步

公路通到边境村寨

光伏电站点亮牧区帐篷

铁路高速让各地紧密相连

而我自己

也从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成长为一名合格的

科研人员和基层干部

或许我已经成为了这片热土的一部分

再难分割

如今‘硬件’跟上了

我能做、想做的事情更多了

……”


“我想留下来看着它变得更好”

1990年出生的尤如俊
一直生活在安徽
2014年大学一毕业
他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
在西藏服务工作了两年
“虽然服务期有限
但我在加查县有太多的回忆
加查县于我而言是第二故乡
所以我想留下来看着它变得更好”

2016年他通过留藏考试
正式成为一名在藏基层公务员
11年来
尤如俊一直驻扎在加查县


协调农牧民定居点建设
推动乡村道路硬化
发展高原特色产业
……
11年间
他一直兢兢业业
足迹遍布西藏的66个县
走遍崔久乡每个村落
皮肤晒得黝黑
却让牧民们的笑容更加明亮

尤如俊说
“刚来时语言不通
我就靠手势和笑容交流
现在藏语能说上几句
老乡们把我当自家人”

他在自豪与喜悦中
一次又一次地见证着
加查县的发展、西藏的发展
拉林铁路通车、拉那高速建成
拉萨贡嘎机场T3航站楼建成
……
他都会第一时间分享给父母
“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是怎么来的
我知道西藏有多美好
我也知道西藏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所以我迫不及待地
想让我的亲友们
也知道西藏的魅力”


从江淮平原到雪域高原
从青涩学生到基层干部
尤如俊在忙碌中
坚守在热爱中前行
他用11年青春
践行着“建设西藏”的铮铮誓言
“在这片土地上
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条件虽然艰苦
但看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播撒希望的种子


2017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汪艳

申请了延期毕业

以在读研究生身份

参加研究生支教团

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支教

担任历史、生物教师


汪艳在上课


“我只希望自己的学生
可以学到并学懂我所讲的知识”
汪艳的话朴实而真诚
支教期间
面对支教学校
缺乏生物教师的困境
汪艳重拾生物课本,为备课绞尽脑汁
“我每天不停地想着
如何引导学生梳理线索
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性学习”
针对藏文班学生
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
汪艳尝试转换思维
用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耐心教学

“我没有很高的物质追求
对大城市也并不憧憬
我只希望能脚踏实地教书育人”
支教结束后
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与对学生的不舍
这位柔弱的安徽女孩
毅然选择了扎根西藏
成为林芝市第一中学的
一名历史老师


会一直奋斗在西藏这片土地上


2018

乔石从聊城大学毕业

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我本身也是农民的孩子

所以想要回到农村

帮助和我一样的孩子和家庭

带着扎根一线服务百姓的

朴素愿望

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驻村志愿者


接下来的两年间

乔石参与西藏自治区强基础惠民生

第七、八、九批驻村工作

先后服务于日喀则市昂仁县

亚木乡皮西、萨那达、曲康普村

以及南木林县达孜乡日穷村

主要从事精准扶贫相关工作

经过努力

乔石与驻村工作队成员一起

携手辖区内1219名农牧民群众

实现了驻村点的脱贫摘帽


图片

藏民为乔石(右一)献哈达


“坚持以‘真心换真情’

对有事来找我们的村民笑脸相迎

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帮助辖区群众联系技能培训项目

动员社会各界

为患病困难户筹集善款

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工程项目拖欠运费

植树造林60余亩

……

通过这一件件事情

乔石不仅积累了扶贫工作的相关经验

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

“可能在多年以后
不再会有群众记得我们的存在
但做过的实事、长成的大树
会永远记住
我们是来过这里
并深深扎根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两年服务期满后
乔石成为那曲市融媒体中心的
一名时政记者

常年在基层奔波

2020年
乔石与相爱4年的女友
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妻子选择和他
一同踏上这片土地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5年1月7日

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

原本已经买好机票

准备回山东老家过年的郭丰瑞

果断退票

“当时想法很简单

就是觉得这里地广人稀

怕人手不够,想尽份力”


和郭丰瑞想法不谋而合

服务在定日县的

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都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在县政府大院里迅速集结

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

跟随当地干警

坐上了开往震中的车

向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疾驰而去


图片

第一排从左至右:西部计划志愿者王英杰、寿小君、邓素、邹恒、张云飞、杨晨浩;

第二排从左至右:西部计划志愿者保文雅、郭席州、郭丰瑞、周涟笛、李民庆、武小兵。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大考”

奔忙在瓦砾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始终与当地各族同胞站在一起

用默默传递的温暖与坚实的担当

共同凝聚着坚不可摧的力量


搜救救援、搭建帐篷

统计入库、搬运物资

摸排需求、按需分发

……

志愿者们马不停蹄

刚结束一项任务

又立刻投入下一项任务

只要有人喊

“这边还缺人”

他们就像被按了启动键

趔趄着也要过去

“就是有一股劲儿支撑着,一直坚持”

这股劲儿

从地震发生第一天

一直撑到第30天、第40天

......

直到集中任务结束


真心凝聚真心

在雪域高原凛冽的风雪中

无数个并肩的日夜

无数声“突及其”(藏语意为“谢谢”)

无数颗滚烫的心

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靠近

像密不可分的石榴籽一样

紧紧相拥


图片

西部计划志愿者郭丰瑞和李民庆在震区安置点陪伴孩子们


回首在西藏服务的时光

他们早已把这片热土

铸成了他们心中的一部分

成为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经过两年基层熔炉的锤炼

来自山东的张云飞

人生的航向更加清晰坚定

如今,他已成功通过留藏考试

如愿以偿地将根深植于这片沃土

让青春在雪域高原继续绽放


来自河南的李民庆

提出了继续服务的申请

目睹了祖国边疆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他

也更真切感受到

这片土地对人才的渴求

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

他倍感自豪,也信心满满

“我们这一代青年

更应该扎下根来,接续奋斗

把个人奋斗融入西藏发展的壮阔篇章”

这份赤诚的表达

说出了不少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心声


保文雅、邹恒、周涟笛、王英杰

邓素、郭席州、寿小君

......

都有着和李民庆一样的想法

都想继续留下来

留在西藏,扎根基层

为这片土地贡献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西部计划实施22年来

累计向西藏自治区

招募选派1.3万余名

高校毕业生

覆盖西藏全区

7个市(地区)、68个县(区)

先后有4000余名服务期满的

志愿者选择留藏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服务期满西部计划志愿者

留藏率达30%以上

西部计划志愿者

已成为西藏建设发展的

一支生力军和各类人才队伍的

源头活水之一


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在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上

奉献、成长、扎根

西藏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青春之歌也将在雪域高原

持续奏响



End

来源: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央视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中华儿女”“广东共青团”等

编辑: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