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大朋友和小朋友成为好朋友!大学生志愿者带你嗨翻“七彩假期”~
最新动态
大朋友和小朋友成为好朋友!大学生志愿者带你嗨翻“七彩假期”~
2025-08-081


编者按

2025年4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发布了《关于遴选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的公告》,面向全国高校遴选出1000支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暑假期间面向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武汉科技大学“梦载星河”志愿服务实践队的志愿故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香口乡中心小学里,传来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格外有朝气。自从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所乡村小学,每天的早读声都把活力铺满校园,这也是孩子们一天快乐的开始。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梦载星河”志愿服务实践队成功入选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组织的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以2025年湖北省“爱心托管班”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自2018年组建,已走过八年历程,期间,先后向武汉新洲、襄阳保康、十堰郧西等地派遣超700名志愿者,为当地的留守儿童提供为期三周左右的暑期支教服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当地双职工家庭儿童总数超过1500名。

“四大学堂”让假期课堂“活”起来

团队聚焦乡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依托专业特色构建“四大学堂”课程体系,助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项目的主要课堂“桑梓学堂”以儿童熟知的国学知识为载体,以双语教学为主要形式,设置了开设英语基础课堂、国学通识课堂、文体实践课堂等教学板块,注重在提高乡村留守儿童外语学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他们对国学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还面向留守流动儿童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体育素质拓展、科学科普课程以及现代农业科普活动等,通过互动式学习和实践操作,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


从2025年开始,团队在延续双语国学与红色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保护、AI素养与网络安全等课程内容,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技术赋能、亲子联动和多方协同。创新设立的“薪火学堂”“暖心学堂”以及更新的“春晖学堂”均以学生接受度为导向,课程形式丰富、内容紧贴实际。

“薪火学堂”中,儿童通过观看红色电影、改编故事剧本并亲自演出,在讲述与演绎中深入理解红色精神。“暖心学堂”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连接,曾有孩子在“给父母写信”活动中第一次向母亲表达歉意与思念;志愿者拍下家长读信的视频再播放给孩子看,让爱与回应完整传达。“春晖学堂”开设安全教育、环保实践课程和“AI赋能课”,为当地教师提供ChatGPT等工具的使用培训,助力教学方式更新。


“四大学堂用孩子们听得懂、喜欢参与的方式,把知识与陪伴揉进假期日常,让乡村暑期课堂,在童真的呼应里‘活’成了成长的新舞台。”团队志愿者刘烁说。

大朋友和小朋友成为好朋友

“孩子们都很可爱,我特别愿意和他们一起打球。”团队志愿者彭瑞担任桑梓一班和四班的体育老师,她凭借着“爱笑”的温柔性格,以及“朋友般”亲切的相处方式,收割了一大批“粉丝”。每到课间时分,不少孩子拉着她去打乒乓球或者打篮球。彭瑞介绍,上体育课时,她和孩子们分组打篮球比赛,每当有磕磕碰碰时,她都会上前询问伤情,悉心照顾。

彭瑞的工位上,摆着一张写有“一帆风顺”的字条,她说:“这是一位女孩送给我的,她很可爱,经常找我聊天,我也会和她分享大学里的故事。”彭瑞回忆,和孩子们初次见面时,大家都说她“温柔”。除了手写祝福,很多孩子们还会把家里的零食、书签等带给彭瑞,以此来表达对她的喜爱。


“今天你们吃早饭了吗?水杯带来了吗?”桑梓四班的心理健康课上,团队志愿者颜定康总会先从孩子们的身体状况问起,把关心“揉进”课堂。身兼四班、六班心理健康课老师及四班班主任的她,带出了一个“好评满满”的班级。

颜定康说,她一直在为孩子们做榜样,早读时她大声领读,孩子们的声音便格外铿锵;排练节目时她带头唱,下课后四班教室传来的大合唱总能穿透走廊。“听到其他老师夸我的班级氛围好,我特别有成就感,也有信心当老师。”在她看来,支教是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孩子们的活力给了她动力,她也在以身作则给孩子们带去力量和温暖。


志愿者们用真心、爱心和耐心为孩子们打造每一堂有趣而充实的课堂,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洒满校园角落。

从孩子的反馈里“溢”出的欢乐与爱

知识的传递也是相互的。课堂上不仅有志愿者老师们知识的输出,更有孩子们从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输出。团队志愿者任珂熠为孩子们带来以“三大精神”为主题的红色专题教育课,经典红歌、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述等多元教学形式让师生们共同感悟“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内涵。不少学生深受革命精神的鼓舞,表示将“坚定信念,传承先辈勇往直前的精神,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文体融合实践课上,从手工制作VR眼镜探秘虚拟世界,到利用不同形状的塑料管构建创意建筑,团队队长刘烁通过小组形式开展,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协调能力,引导学生从科学实践角度认识多元、变化的世界。“很多同学表达的想法都很新颖,原本内向的同学在课程中也越来越也自信了。”刘烁分享。

心理健康课上,团队志愿者王晶用“我的幸福泡泡”小游戏鼓励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幸福瞬间。“吃肉”“喝奶茶”“拍照”“爷爷”……王晶表示,每一颗小小的幸福扎根在孩子们心里,也成为他们的动力。她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自己的幸福是什么,让他们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


刘烁表示,未来团队计划深化课程设计,打造“AI+国学+双语”整合型教学方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远程支持的可能性。同时,希望将项目推广至更多乡村学校,形成“多点分布、区域联动”的服务场景。



End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通讯员:周文君、裴林茹)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

编辑:钱易萌(南京艺术学院)

校对:杨茹绚(中国海洋大学)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