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王品皓(浙江工业大学)
初遇:梦想的种子悄然萌芽
2020年,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我,遇见了即将远赴贵州龙里支教的李华棚学长。他眼中闪烁的热忱,话语间流淌的坚定,第一次为我勾勒出那片遥远山乡的模样:一个关于奉献与希望的模糊图景。
那一刻,一颗名为“支教”的种子,悄然落进了我的心田。几年后,当我终于站在学长曾伫立过的讲台上,回望那个起点,才真切感受到,一颗小小的种子,是如何牵引着我,跨越千里,开启这场青春的“长征”。
启示:糖果背后的新奇向往
课间的喧闹中,一句稚嫩而笃定的童音穿透了空气:“老师,士力架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糖果!”那一瞬间,我的心被轻轻撞了一下。城市角落里唾手可得的寻常零食,竟是这些孩子心中珍视的“至味”。
这简单的对话,像一束光,骤然照亮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认知鸿沟——原来,有那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好,在他们的世界里,还只是遥不可及的传说。
科技,这片日新月异的星辰大海,对他们而言,更是朦胧而陌生的远方。在信息奔涌的时代浪潮里,孩子们清澈眼眸中闪烁的,是对未知纯粹的渴求,亟待一束光去点亮。于是,我决心成为那束光。
无人机在教室上空盘旋的嗡鸣,AI在屏幕上生成的奇妙图画,船模在水盆里乘风破浪的英姿……这些带着未来感的元素,被小心翼翼地引入课堂,只为点燃那深藏于童真之下的科技火种,哪怕只是微光。
跨越:科技的温度不分年龄
科普的旅程,从未止步于校园的围墙。
在团县委与县科协的支持下,我的课堂延伸到了老年大学。面对银发的爷爷奶奶们,我教他们用手机剪辑生活的片段,讲述AI如何让世界更“聪明”。
看着他们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渐渐能在屏幕上熟练地划动指尖,最终捧着自己制作的作品露出如孩童般满足的笑容,那份跨越“数字鸿沟”的喜悦,像暖流熨帖着我的心房。
走进当地企业,我又化身“办公助手”,为员工们拆解AI如何成为工作的得力伙伴——从智能文档的迅捷处理,到庞杂数据的精准洞察,让繁琐变得简单,让效率得以跃升。
从孩童到长者,从校园到企业,我触摸到了科技最动人的温度:它不仅是冰冷的代码和炫目的设备,更是连接人心、赋能生活的温暖力量。
这每一步跨越,都让我在公益科普的道路上,步履更加坚定。
家访:触摸成长的土壤
我深知,教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关乎心灵的温度与成长的土壤。于是,课余的时光,我常常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走进一户户家门,进行调研与家访。
昏暗的灯光下,倾听困难家庭的困境与期盼,感受他们的坚韧与不易。每一次真诚的交谈,每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接,哪怕只是微薄之力,都承载着我沉甸甸的心愿:希望能为这些坚韧的生命带去一丝切实的温暖,一星照亮前路的希望,让孩子们的梦想之花,能在稍微肥沃一点的土壤里,奋力生长。
闪耀:梦想在科创的土壤里拔节
支教的日子,被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科创课堂的专注神情填满,忙碌而无比充实。
忘不了那一双双紧盯着无人机、闪烁着惊奇光芒的眼睛;忘不了他们初次“指挥”AI时,那声不由自主的、充满赞叹的“哇!”;更忘不了小小的船模在水池中成功启航时,爆发的雀跃欢呼。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都化作了清甜的甘泉。我知道,此刻在他们心中种下的这颗名为“好奇”与“可能”的种子,或许微小如萤火,却足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照亮他们探索世界的道路,激励他们勇敢追逐梦想的星辰,在科技的浩瀚海洋里扬帆起航。
而这每一抹被点亮的微光,终将汇聚成缩小城乡科普教育差距的磅礴力量。
回响:青春在奉献中淬炼成诗
这一年的黔山岁月,是挑战与感动交织的长卷。从三尺讲台到蜿蜒家访路,从书声琅琅的校园到烟火气息的社区,每一个步履匆匆的瞬间,都在无声地记录着我的蜕变与孩子们的成长。
那一张张如向日葵般灿烂的纯真笑脸,那一声声来自长者的、带着乡音的真诚感谢,那一份份来自企业员工的由衷肯定,如同山间最清澈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我前行的力量。
这片深情的土地,早已成为我生命地图上最鲜亮的坐标。
我愿继续做一名执着的播种者,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深深埋进这片充满潜力的沃土,让科技之光照亮更多渴望的心灵,让这场关于启蒙与希望的“长征”,在青春的答卷上,写下最璀璨的篇章。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武汉理工大学团委”
编辑:杨 晓(绵阳城市学院)
海报:李永禧(福州大学)
插图:千库网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