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志青春丨从“哇达拉医生”到乡亲们的“贴心人”,这一留,便是十四年~
最新动态
志青春丨从“哇达拉医生”到乡亲们的“贴心人”,这一留,便是十四年~
2025-07-311



朗读者:索昊榕(中国海洋大学)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柴玉真,201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曾服务于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仙米乡。


2011年盛夏,蝉鸣撕扯着菏泽的热浪,我攥着临床医学毕业证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校团委张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报映入眼帘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标语,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我胸腔里跃动的热血。未曾涉足的青藏高原、等待医疗支援的广袤土地,仿佛在召唤着年轻的我,让我坚信奔赴西部、奉献力量才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就这样,我毅然踏上征程,成为了服务于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仙米乡卫生院的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仙米乡,高原稀薄的空气与陌生的环境,让我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被分配到基层门诊医助岗位后,我开启了“多面手” 的工作模式。白天,我穿梭在诊室与病房之间,协助临床医生问诊、查体、制定诊疗方案;夜幕降临,经常会背着医药箱,踏着星光走进农牧民家里,为急重症患者上门诊治。


然而,第一道难关便是语言。青海方言独特的腔调,如同加密的密码,让我在与患者沟通时常常一头雾水。记得第一次尝试用生硬的方言询问病情,患者们先是一愣,随后善意的笑声在诊室里回荡。但我并未气馁,在同事耐心地教导下,我每天练习学说方言,一有机会便试着用当地土话和患者交流。生涩的“青普话”也给患者带来了诸多欢乐。渐渐地,那些曾让我困惑的 “哇达拉医生”(意为 “外地医生”)的称呼,从最初略带戏谑的调侃,变成了乡亲们认可与接纳的昵称,也见证着我跨越语言鸿沟、走进乡亲们心中的成长。


下乡入户的经历,更是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寒冬腊月,呼啸的北风裹挟着鹅毛大雪,救护车在结冰的山路上打滑,车轮空转,发出绝望的嘶吼。为了不耽误患者的治疗,我们毅然下车,推着救护车艰难前行,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在厚厚的积雪中。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相互扶持,在风雪与困境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在基层医疗岗位上,“一专多能” 是必备的技能。面对有限的医疗资源,我既是诊断病情的大夫,又是执行护理操作的护士。当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在用药后露出甜甜的笑容,当目睹呼吸困难的老奶奶在输液后安稳入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也为自己能掌握更多技能、帮助更多患者而感到欣慰。


三年的志愿服务期转瞬即逝,原本计划期满后返回故乡的我,却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难以割舍的牵挂。同事们像家人般无微不至的关怀,老乡们质朴真诚的笑容,还有他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殷切期盼,让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扎根西部。这一留,便是十四年。



十四载春秋,我见证了门源县卫生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缺医少药、设备简陋的乡镇卫生院,如今已焕然一新;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室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乡间,为村民们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从最初的步履维艰,到如今医疗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而我也有幸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如果青春是一首永不褪色的赞歌,那我想,最动人的旋律一定奏响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当我站在西部的土地上回望,十四年的时光早已把 “奉献” 二字刻进生命的年轮——那些翻山越岭出诊的风雪、乡亲们眼角的热泪、医疗条件改善时的欢呼,都在诉说着一个答案: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浪潮,在奋斗与担当中书写滚烫的人生。


年轻的朋友们,西部的戈壁滩等待着脚印去丈量,雪山下的村落期盼着温暖的守护。这里不仅有壮阔的风景,更有让生命拔节生长的力量。西部计划,让热血在基层沸腾,让智慧在服务中闪光。当你用双手托起希望,用专业守护健康,终将发现,奉献的过程就是遇见更好自己的旅程,而青春最耀眼的光芒,正绽放在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征程之上!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公众号“志愿青春耀江源”

编辑:李欣云(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海报:李(福州大学)

插图:千库网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