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志青春丨阿勒泰,种未来
最新动态
志青春丨阿勒泰,种未来
2025-07-222


朗读者:杨晓(绵阳城市学院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李红艳,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


读完谈海玉19年坚守那曲的事迹,我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这位早我21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前辈,用19年光阴诠释了何为“种未来”。她不仅治愈病患,更培养出藏族医护人员,让医疗之树在雪域高原开枝散叶。



2024年,我大学毕业后参加西部计划,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与奉献的热忱,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恰库尔图镇牧业寄宿制学校,从事乡村教育志愿服务。在这片土地上,我始终坚信,每一次的言传身教,都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未来的种子。我精心对待每一堂课,用心浇灌,期待着知识的繁花盛开。


破土:在荒芜处播种


2003年,谈海玉面对低压缺氧、寒冷干燥的恶劣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扎下根来。2024年,我在富蕴县恰库尔图镇牧业寄宿制学校见到的,是掉皮的墙面与杂草丛生的泥地操场。两个相隔20年的春天,我们同样在荒芜中埋下种子——她种下的是医疗希望的格桑花,我播撒的是知识的嫩芽。


抽枝:于贫瘠间扎根


记住80个哈萨克族名字的过程,就像谈海玉学习藏医典籍的日日夜夜。“老师,我的名字是阿依江·托合塔尔别克,意思是月光下的勇士!”为了记住这些诗意的哈萨克族名字,我创造了“名字故事本”,请每个孩子讲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渐渐地,语文课变成了文化交融的现场:我们比较“雪”在汉语古诗和哈萨克族民谚中的不同意象,用舞蹈动作演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就像谈医生学会用藏语问诊一样,教育的种子总要适应当地的土壤才能生根。


展叶:用知识去滋养


正式授课后,孩子们踊跃的提问让教案本写满了意外收获。我们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像谈医生带学徒观察高原病理特征。每当孩子们用混合着汉语和哈萨克语的欢呼喊出“懂了”,就是一颗名为“未来”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最难忘那堂《少年中国说》朗读课,当孩子们完整背诵全文时,窗外飘落的雪花恰如知识浸润心田的具象。这种相互滋养的关系,让我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共同生长的旅程。



开花:让梦想绽光彩


2024年冬天的足球赛成为梦想的绽放仪式。当时,泥地操场上已覆盖了厚厚的积雪,但这丝毫没有减退男足队员的热情,他们在积雪中奋力奔跑。受学生们的热情邀请,我坐在简陋的主席台上观赛。一群女生立刻簇拥过来,一边七嘴八舌地为我讲解场上的规则和球员表现,一边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眼睛里闪烁着明亮而兴奋的光芒。教育的神奇,就在于见证一个个灵魂找到自己的绽放姿态。


结果:待希望满心田


2025年春天的告别仪式成为希望的丰收庆典。当彩纸礼炮在教室炸响时,礼物在讲台前堆成小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学生们送的画作里有31幅描绘“未来的自己”时,我真正读懂了陶行知这句话。这段支教之旅教会我:教育的果实,不在当下采摘,而在未来收获;不是物质的回馈,而是生命的延续。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7月09日07版

编辑:胡嘉恒(浙江工业大学)

海报:李(福州大学)

插图:千库网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