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扎根黑土地,大学生志愿者玩转科技助农~
最新动态
扎根黑土地,大学生志愿者玩转科技助农~
2025-07-19
2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支青年队伍:他们脚踏泥泞走进田间地头,把实验室搬到大豆垄间;他们用代码解析土壤密码,用数据优化种植方案;他们在台风过境时连夜抢救农田,在冰雹灾后努力用技术重建希望。这就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北大荒青年”助农志愿服务队。
一支29人的青年学生队伍,用青春热血书写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答卷。
青春聚力:扎根田野助生产
当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号角吹响,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7岁的青年学子,在“老先生们”的指导下,由曹亮副教授带领,组建起一支青年助农志愿服务
队,
踏踏实实地做起了科技助农志愿服务。
他们打破
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
将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等
专业的力量整合到一起,形成了 “
专家指导+青年骨干+学生志愿者
” 的三级队伍
。从实验室里的生理生化研究,到田垄间的农机调试;从土壤墒情监测的数据分析,到病虫害防治的现场教学……这支队伍把理论研究应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在田间地头。
志愿服务队建立起
“1+3+N”的组织体系
,由领导小组统筹决策,技术研发、田间服务、科普培训三个专项小组相互配合开展工作,N支流动小分队按“三定工作法”——定岗、定时、定量,深入到40多个农场提供服务。
为了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服务队
连续多年在田间开展技术示范,采集400余组数据,在实验室做了20多次技术优化。在不懈努力下,
2023年秋收季,北大荒集团多个农场的种植户望着亩产超过300公斤的大豆田,笑得合不拢嘴。
攻坚克难:风雨无阻向前行
面对大豆生产中旱涝频发、肥料利用率低等难题,志愿服务队
逐渐
摸索出
“四同四全两结合”
的服务模式
。
科研跟着需求走,
2021年黑河遭遇雹灾时,他们及时赶到提供技术指导,使受灾地块的最后产量达到当地平均水平。服务跟着生产走,2020年台风过境时,他们连夜救灾,指导农户怎么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队员和农户一条心,让老种植户从
一开始老嘀咕 “这些娃娃能懂啥”
,到主动跟着团队学习大豆高产种植技术。
他们连轴转的付出时常让农户感到动容。春种的时候,凌晨4点就蹲在地头指导播种技术;夏管季,则顶着35℃的高温在大豆地里来回穿梭,指导农户田间管理;秋收时,又忙着指导收获和测产。2022年元旦前夕,当千家万户团圆时,服务队志愿者还在通过直播给农户讲解“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课程,屏幕上不断弹出的“谢谢老师”“今年就按你们说的干”,是对他们“从头到尾跟着忙”的最好回应。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留在百姓家”,这句誓言背后是数不清的硬仗。2020年,团队在和平牧场开展大豆超高产攻关,结果经历3场台风后植株发生倒伏。团队志愿者连续7天蹲守田间,通过叶面肥、化控剂喷施,硬是让亩产定格在336.2公斤。新华社、中国经济周刊、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薪火相传:青春之花遍地开
在嫩江大豆科技小院,2023级研究生曹士林把课堂搬进了豆田,
他手把手教农户,大豆开花初期该怎么喷化控剂,鼓粒初期又该怎么喷叶面肥。这样的 “田间课堂” 每年要办30 多场,这些年下来,线上线下的培训让几十万农户一起受益。
有一回,一位七旬老农颤巍巍地学会了使用智能测产仪,他儿子拍下的照片里,新科技和老手艺在黑土地上,完成了最暖心的 “握手”。
如今,
经志愿服务队指导的多个农场,大豆大面积实收亩产连续突破300公斤。团队培养的青年骨干中,已经有5人成为了地方农技推广的中坚力量,有4项技术专利成功转化落地。就像队长曹亮说的:“每当看到老乡们数着增收的钞票笑时,我们就知道,
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从来都是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
从实验室到万亩良田,
从书本上的理论公式到农户手里的丰收账本,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北大荒青年”助农志愿服务队始终努力将
科研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贴合生产需要的实用技术,服务更多农户。
End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春大庆”
编辑:朱富江
校审:
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