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十年阡陌,一根网线连接城市与乡村~
最新动态
十年阡陌,一根网线连接城市与乡村~
2025-07-133

编者按

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专栏,展示一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华中农业大学“阡陌学堂”志愿服务项目


从一根网线连接的“益课堂”
到扎根乡土的暑期支教
从“双减”实践课的创新探索
到政校企联动的生态网络
十年耕耘
华中农业大学
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
以“云端+线下”双引擎驱动
为乡村教育振兴
持续注入新动能


云端筑梦:“让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老师,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呀?”2014年夏天,在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支教的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赵芸逸,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他们稚嫩的脸庞写满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刻,赵芸逸心头泛起一阵酸楚——这些山里的孩子,本该拥有更广阔的求知天地。一颗振兴乡村教育的种子,就这样悄然萌芽。

为了提高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支教期间的赵芸逸创立了在线支教项目“阡陌学堂”,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师生,通过视频为山区孩子授课。“阡陌学堂”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央视网络春晚节目组将赵芸逸和孩子们请上春晚舞台,让山里娃圆了看天安门、坐飞机的梦。

秉持“育人为本、亦师亦友”的理念,这支队伍从最初的网络视频支教,逐步构建起覆盖线上线下的全维度公益网络,成长为高校师生与社会爱心人士共同组成的复合型公益共同体。通过多年专业化运作,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吸纳了500余名本硕志愿者建设人才后备矩阵,实现了跨校际资源联动与社会力量的有效耦合,使教育帮扶从单一支教模式发展为包含课程研发、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的全链条育人生态。

2014年,“阡陌学堂”创始人赵芸逸与山区儿童留影(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供图)

双线赋能:“在云端听见知识的声音”

不起眼的碎布头,化作璀璨的星空、葱郁的森林......建始县业州镇安乐井小学孩子们跟着屏幕里的手工课老师王心怡,感受自由绽放的想象力,仿佛每一块拼贴都闪耀着童真的光芒。这个线上支教的“益课堂”另一端,有一位戴着耳蜗的女孩总是低着头,把折好的纸鹤悄悄藏在课桌下。志愿者们用温暖的笑容和耐心的等待,换来了女孩举起小手回答问题,掌声顿时溢满教室。课后,她把一只精心折好的蓝色纸鹤轻轻放在王心怡的镜头前。那一刻,屏幕内外的眼眶都湿润了。

叩开女孩心扉的“益课堂”,是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为了实现“人人均可支教,村村能看世界”,以助学帮困为核心,通过“阡陌学堂”在线支教项目搭建的线上授课网络平台。该平台致力于帮助山区孩子与外界接触,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屏幕连接学生与志愿者老师,开展趣味科普、传统文化讲堂等课程,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面向小学开展了100多期线上授课活动。

目前,“阡陌学堂”已织就“云端+线下”双轨并行的教育生态网络,惠及5200余名山区学子。

“阡陌学堂”志愿者在进行线上授课(董荪韬 摄)

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连续10年坚持常态化支教,秉持“育人为本、亦师亦友”的服务理念,基于多方力量构建“双线多元”的活动体系,建立“长期关注+远程关爱”的志愿服务机制,打造“1234”支教体系:一支队伍、两条主线、三方共建、四大板块。其中4大板块为:“益课堂”线上支教、“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课堂、同上一节“双减”实践课以及暑期支教,致力于“扶贫——扶智——扶志”。

同学们在屏幕另一边全神贯注地听讲(赵蕊 摄)

脚下沾泥:“让爱与责任落地生根”

从2016年开始,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依次在黄梅县苦竹乡油铺街中心小学、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秭归县郭家坝镇杨家龙小学、建始县业州镇安乐井小学、秭归县郭家坝镇平睦河小学开展接力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在暑期,志愿者去往当地,从屏幕走到孩子们面前,以可感可亲的面对面交流和陪伴,让爱意不断延续,温暖得以常驻。

安乐井小学同学在认真听志愿者授课(赵蕊 摄)

2023年,服务队全新开拓了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平睦河小学这一志愿服务基地,携手20余名志愿者下乡支教,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排练合唱、足球比赛、讲故事、数星星……那些线下支教的日子,成为孩子们的独特记忆。“支教的哥哥姐姐是会开花的月亮”,一位男孩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连续三年获评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集体,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二等奖、华中农业大学第九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铜奖。

团队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凤兰教授团队、建始县驻村工作队及水产学院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阳生阡陌等机构携手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增添了更多风景与光芒。

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与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举办了“安乐井小学生进华农”系列活动,屏幕后的学生得以亲临屏幕前的华中农业大学。在志愿者们的陪伴下,这些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了解大学校园生活和文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讲解员志愿者与小学生交流(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供图)

自2023年起,团队与武汉市青山区妇女联合会组织合作,走进青翠苑学校开展了4次“同上一节双减实践课”,并与青山区妇女联合会开展了4次交流学习活动,从“共阅读同成长”到“绘本培训”,在交流互鉴中学习公益经验,加强联系。

同时,“益课堂”联合湖北省科技馆开展“智启未来,与机器人共舞”直播课,通过VR技术带领学生“云游”故宫博物院,让山区孩子实时操作机械臂模型。“看!机器人真的在模仿老师挥手!”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屏幕里,机械臂正精准复刻着阡陌志愿者的动作,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在安乐井小学的教室里回荡,仿佛要穿透重重山峦。

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傅廷栋院士的科研成果(李云国 摄)

十年耕耘,阡陌花开满山。

从一根网线连接的“益课堂”,到扎根乡土的暑期支教;从“双减”实践课的创新探索,到政校企联动的生态网络,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以“云端+线下”双引擎驱动,持续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本专栏
长期面向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
征集志愿服务项目案例
如果你们的志愿服务项目
有好的经验做法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下载案例模板



填写完成后

可以发送到邮箱zgqnzyz@126.com

征集长期有效哦

欢迎给我们投稿!


End

来源:微信公众号“华中农业大学”,部分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

编辑:张岚轩(陕西科技大学)

校对:郭丽蕊(西南大学)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