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重庆东站2025年“站小青”便民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集中培训及上岗动员会在重庆邮电大学举行。团重庆市委、重庆经开区、重庆邮电大学相关领导及300余名“站小青”志愿者参加。这是重庆青年志愿者服务蓬勃发展的最新注脚。
重庆东站2025年“站小青”便民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集中培训及上岗动员会上进行志愿服务礼仪规范培训
在重庆这座山水之城,“小青”系列志愿服务品牌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漫步江河湖畔,你会遇见守护碧水的“河小青”;走进社区垃圾分类点,能碰到耐心讲解的“洁小青”;穿行茂密山林间,那抹悉心护绿的背影正是“林小青”。这些活跃在山城各处的“小青”们,共同绘就了重庆青年志愿服务的生动图景。
这份蓬勃的志愿服务精神,源自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光荣传承。1993年12月,在共青团中央号召下,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扛起“青年志愿者”旗帜,沿着京广铁路开展志愿服务,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序幕。
“站小青”志愿者在车站开展引导咨询志愿服务
30余年来,这份精神在巴渝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孕育出“山茶花”、“河小青”、“蓝精灵”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如今,重庆“志愿山城”应用中,注册志愿者达235.6万名,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成为新时代重庆社会治理的亮丽名片。
“山茶花”助力乡村振兴。近4000名青年志愿者在全市39个区县服务乡村振兴,结对帮扶6000余户,服务困难群众80万余人次。
“河小青”“洁小青”“林小青”助力生态环保。组建1.7万余支环保分队,开展巡河护河、护绿保洁、垃圾分类等行动13.1万场次,发动206万人次参与。他们是政府环保力量的强大延伸,覆盖监督、宣教、实操的“细枝末节”,协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河小青”志愿者正在清理河道垃圾
“蓝精灵”助力城市提升。1.1万余名志愿者服务近40场智博会、西洽会等国际性赛会,累计服务时长45.9万余小时,服务宾客271.7万余人次。其专业化、国际化服务,是提升城市美誉度、吸引高端要素的关键软实力。
“山城雪豹”助力应急救援。重庆参与甘肃文县泥石流、河南郑州暴雨、缙云山山火等240余次应急救援行动,“专业、极速、高效”填补复杂地形、多点暴发的响应盲区,成为城市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有力臂膀。
“馨小青”志愿者为孤独症儿童编织油菜花花环
“馨小青”助力扶残助残。4000名志愿者开展关爱陪伴、社会融入等助残活动2406余场,服务残疾人9万余人次,用细致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补足公共服务个性化、高频次需求。
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高效协同是基础。重庆共青团着力构建保障志愿服务深度参与治理的“三大机制”:
标准引领,规范管理固根基。在大型赛会、“青少年之家”领域制定出台两项行业标准,其中《“青少年之家”建设管理规范》是全团首个“青年之家”领域的地方标准。
“蓝精灵”志愿者服务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体系贯通,工作联动聚合力。建立与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文明办等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构建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与“市-校-院-班”的立体四级动员体系,高效链接1.71万个青年志愿者组织。这张纵横交错的“联动网”,让青年力量能在治理指令下达后迅速响应、全域覆盖。
重庆第八批“青年100”志愿服务队新队员培训现场
能力适配,人才培养强支撑。“西部计划”“青年100”锤炼骨干力量;“抢险救灾”“阳光助残”“赛会服务”专项实训锻造专业化队伍。这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志愿服务队伍,成为补充政府专业力量、提升末端治理能力的可靠保障。
超大城市治理需要智能高效的载体支撑:
“志愿山城”在云端。开发上线“志愿山城”应用,累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20.3万场,记录服务时长1174.2万小时。它不仅是行动的“记事本”,更是城市治理的“晴雨表”与“指挥台”,敏锐感知需求、精准匹配资源、科学辅助决策。
“洁小青”志愿者在“青少年之家”进行垃圾分类科普讲解
“青少年之家”在身边。1153个扎根社区的“青少年之家”,不仅是青少年专属的成长驿站,更如邻里中心般,承载着社区议事、服务共享、互助守望的城市“末梢神经”。累计开展活动56万场次,服务青少年996万人次。
项目赛场展锋芒。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与青年志愿服务“嘉年华”活动,便是志愿“家族”的“比武场”和“群英会”。它吸引年均1000余个“金点子”项目同台竞艺、交流碰撞。那些源自基层创新、直指治理痛点的种子方案,在这里萌芽壮大。
西南大学志愿者在“兰韵西南,志汇北碚”志愿服务嘉年华活动现场进行家电维修服务
End
编辑:李巧娜(浙江工业大学)
校对:李依然(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