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托管班”是由团湖北省委牵头负责的民生实事项目,主要依托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阵地等适宜少年儿童开展活动的场馆阵地,通过招募大学生等各类志愿者,提供免费假期托管服务。根据服务时段,分为暑假“爱心托管班”、寒假“爱心托管班”以及周末“爱心托管班”。
结合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湖北省2025年“爱心托管班”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了来自省内外高校的900余支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2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精心准备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安全自护等方面的课程。同时,还有来自中小学校的教师志愿者提供的学业辅导,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带来的专业课程,社区和社工机构志愿者带来的爱心陪伴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采取模拟课堂的方式,让即将赴乡村服务“爱心托管班”的志愿者身临其境,由队友扮演孩子模拟可能出现的状况,锻炼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学校还组织专业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以提升志愿者们的专业素养与授课水平。每次试讲后,各支团队的指导老师都会带领志愿者结合试讲情况进一步完善教案设计,指导老师们会对教案中趣味与知识的融合性严格把关,并及时指出不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北经济学院“希望之光”团队以此为契机,准备为社区和乡村的孩子们策划了一场沉浸式“红色之旅”主题课程。在筹备过程中,志愿者们将董存瑞、小兵张嘎等英雄事迹改编成适合儿童的生动小剧本,并在排练室反复推敲表演细节,力求让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英雄精神。为了增强课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希望之光”团队还积极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沟通联络,希望能够邀请亲历烽火岁月的老兵参与。
武汉科技大学“为爱而行”团队计划暑期前往石首市开展“爱心托管班”项目,开设非遗“跳三鼓”(湖北传统戏曲形式的一种)文化传承课程。课程初步设计完成后,团队在武汉市与高校所在地社区结对,开展非遗“跳三鼓”传承课程试讲。面对小朋友对传统形式的科普提不起兴趣的问题,经过多次热烈讨论,团队以“卡通动画”的形式,让Q版小人“鼓鼓”随着鼓点节奏分解的动作跳跃上了大屏幕,成功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最终成型的《“跳三鼓”里的家乡》课程,孩子们用彩笔画鼓点、彩泥捏小鼓,分组模仿节奏,在感受节奏韵律的同时领略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湖北大学“陌上花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计划暑期赴襄阳开展“爱心托管班”文化传承课程,然而,在筹备过程中遇到了对接的“信任壁垒”。当地学校担心团队对本土文化理解不深,难以传递精髓,而且因听不懂方言,沟通很不顺畅。为破解困境,团队梳理襄阳楚文化、汉文化等资源,结合历年案例,制作可视化课程讲解手册,邀请了本地学者和指导老师参与方案打磨,确保课程深度契合当地文化特色。再次对接时,由更熟悉当地文化的队员进行讲解逐步化解了疑虑,赢得了信任,为深度合作铺平道路。
华中农业大学红杜鹃爱心社在筹备托管班时,计划在已提供的保障外为当地的小朋友们额外带去一些学习用具。团队负责人黄姚华经过与指导老师及队员们的讨论,决定将义卖作为筹集资金的渠道。对项目深入分析后,团队决定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主打特色饮食:低糖柠檬茶和手工冰粉。为了提升吸引力,他们还在市集设置了套圈赢取小文具、飞镖挑战等互动游戏区。最终筹集的资金购买了孩子们急需的画笔、彩纸、绘本和简单的科学实验器材。
7月1日,咸宁赤壁市官塘驿镇综合文化站“缤纷夏日 与你童乐”暑期公益班,青年志愿者们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直观的视频展示以及现场演示,向孩子们详细讲解暑期可能面临的各类安全风险。
7月2日,在随州广水市李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暑假学堂”的活动现场,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围坐一堂,提供各类学科知识巩固和作业辅导服务,有效缓解家长暑期托管压力。
7月7日,在恩施州鹤峰县太平镇的一所暑期托管班里,湖北经济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带领高年级学生开展一堂生动的财商课。
天门市卢市镇“爱心托管班”组织少年儿童开展手工实践课,青年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小托班,大梦想”
青年志愿者们以行践心
奉着爱心、责任心和恒心
让这场充满爱与希望的愿景
正逐步变为现实
End
编辑:袁银雪(山西大学)
校对:朱蕾玲(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