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志青春丨这段岁月里,我们如星辰般彼此辉映
最新动态
志青春丨这段岁月里,我们如星辰般彼此辉映
2025-06-302


朗读者:杨晓(绵阳城市学院)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陈方圆,南京邮电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服务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初级中学

山水相逢:初遇贵州的诗与远方






2024年7月,我跨越千里的云海与群山,踏入了贵州这片隐匿于褶皱深处的土地。夏夜的闷热裹着蝉鸣,在没有霓虹灯的星空下,我触摸到了城市之外的另一种明亮——人与人之间不加修饰的真诚与善意。



在板场镇的日子,我收获了异乡的归属。三尺讲台前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学老师分享的当地特产,牛肉粉店嬢嬢多加的荷包蛋,还有路上常遇见的小猫小狗……这条不足千米的街道,蕴含着板场镇的亲切与善良,也写满了我生活的点滴。


破茧成光:从三尺讲台到心桥架筑


 当我第一次以正式教师的身份走进课堂,学生们脸上满溢的好奇,那神情,便是这一天最美的特写。曾经身为学生的我,无数次幻想过教师的工作,可真正站在讲台上时,才深深领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优秀学生”,其中有不少还被贴上了 “问题学生” 的标签。起初,我以为只是课堂纪律有些松散,便试着用严肃的语气提醒他们。可那些话语像打在棉花上,他们只是抬头瞥我一眼,又继续低头窃窃私语,或是干脆无视我的存在。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手足无措之中,这些孩子,似乎对 “规矩” 毫无概念。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他们的背后藏着许多令人心疼的故事。他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或是已经离异,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起物质上的匮乏,他们更缺少的是陪伴、关注和引导。我意识到,单纯的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训斥,而是真心的关怀与耐心的引导。



于是,我开始尝试走近他们。课间,我会主动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家里的琐事、童年的趣闻,甚至是那些看似幼稚的烦恼。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教育学生需要理解和包容,也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引导,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很重要。于是我制定了一套班级制度:认真完成的同学会得到表扬和小奖励,而那些屡次开小差的同学,我也会耐心提醒,帮助他们养成专注的好习惯。慢慢地,课堂的秩序开始好转,孩子们的眼神里多了一份专注,也多了一份对我的信任。原来,教育不是修剪枝桠,而是让阳光透过叶隙,温暖每一寸生长的空间。


星火相映:在纯粹中探寻教育的本真


新学期伊始,我猝不及防地接下了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重担。增加的语文教学对我来说充满挑战,尤其面对完全陌生的教材和44名新的学生,内心充满忐忑。备课那晚,我把课本反复研读了多遍,写满整整两页批注。


站在讲台上,我攥着教案的手心沁出冷汗。但当真正开始授课后,那些曾让我辗转反侧的忧虑,此刻如晨雾般悄然消散。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的那些稚嫩却充满热情的争论、那一句句 “想从语文课中看世界”的歪扭字迹……原来,教育从来不是一条单行道。当我努力为他们推开一扇知识之窗时,他们的赤诚与灵气,也为我撞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向老教师请教经验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课堂不需要太多花样,关键是把知识点讲透。”课程固然需要出彩,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让我开始调整方向,不再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批改作业时发现的知识盲点,课间学生主动提出的疑问,他们给出的真诚建议,也帮助我不断完善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总说老师给学生带来了知识和成长,却不曾想,孩子们也有着无穷的能量。当我在课后耐心解答学生的困惑时,他们也会坦诚地告诉我“老师,刚才那个典故如果能举个例子就更清楚了”。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这些神奇的能量不知不觉地给予了我许多力量。


实践育人:在第二课堂中点亮梦想


“能为这里带来什么”,是我来到这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队长,去年7月,我提前策划了分队年度工作计划,几个月的时间里,在队友们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



我们围绕环保、科技、美育等主题,开展并实施了爱绿教育、社会实践、“秋灯情”主题活动以及板场镇初级中学第三届科技节等一系列活动,并成功举办第一届“邮梦黔行”暖冬行动,为孩子们带去冬日里的温暖与希望。作为一名研支团志愿者,我们想让孩子们在第二课堂的宇宙中尽情遨游、与远方的大学生朋友们建立起跨越千山万水的情感联系、在互动中沉浸式体验中国科技的强大、在美育思维中探索外面的世界,用倾听与陪伴去助力每一个希望,守护每一个梦想。尽我们所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温暖和激励,这便是现在我找到的答案。


长路未央:以微光汇聚璀璨星河


天气晴朗的时候,孩子们会在操场上进行晨晚读。他们清亮的读书声,与山间的微风交织在一起,飘向远方。望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我常常想:终有一天,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读书声,会翻过连绵的山峦,去追寻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我也忽然明白,这片土地从来都不荒凉。我们在这里埋下的,不只是知识的种子,还有像野花一样顽强的希望。



小镇的生活节奏很慢,慢到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可时光又过得很快,快到孩子们转眼间就能熟练地背出一整篇课文。那些隔着半个校园就雀跃着喊 “老师好” 的童音,那些趁我不注意时悄悄塞进我教案里的糖果和道歉信,还有信纸上那些歪扭却饱含深情的 “想考去您的大学”……十四岁的孩子们,他们的真心简单而炽热,就像春天里的第一场细雨,洗净了我心底的尘埃。


支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旅程,也是一场特别的相遇。我无比幸运,能够见证他们的成长,也能与他们一同成长。这段岁月里,我们如星辰般彼此辉映。



若课堂的板书会褪色,愿勇气与温暖长存。若山间的风会吹散诺言,愿那声“老师好”永远雀跃如初。此去经年,山高水长,我们曾是彼此暗夜里的灯,也将成为彼此岁月中的光。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邮研支团”

编辑:胡嘉恒(浙江工业大学)

海报:李(福州大学)

插图:千库网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