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志青春丨这里没有我的名字,却处处有我的青春!
最新动态
志青春丨这里没有我的名字,却处处有我的青春!
2025-06-116

朗读者:谢骁珉(陕西科技大学)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吴翠珍,202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四川省万源市。  

我是一名服务于四川省万源市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脚踏红城沃土,眼前是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心中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


犹记得,毕业之际,自己还有些迷茫。岗前培训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汇聚于此,在与他们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我渐渐意识到,选择西部计划,是为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万源是四川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一片红色热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哦,原来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团市委的同志讲述的红城故事激发了我的拼搏之心。我默默道,“我要发扬他们忠勇拼战的精神,在这里发光发热”


基层工作没有“容易”二字,更不是“平凡”之位。初到陌生环境,面对工作复杂繁琐、沟通协调困难等问题,我也曾迷茫疑惑、失落沮丧。我在想:“我的到来是否有意义?”


后来,一场暴雨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是一个夜晚,雨势急骤如万马奔腾,雷声震耳欲聋,闪电划破天际。“所有人立即到岗转移受威胁群众。”随着一声令下,我也奔赴山洪危险区。在搀扶着一位老大爷转移时,他说:“闺女,现在下这么大的雨,我不会害怕了,因为每次你们都会来,你们辛苦了!”那一刻,我明白了——“平凡”的意义。



之后,我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态度和“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深入事发一线向老同志学习,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学习,在基层“赛场”经风雨、见世面,不断从群众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智慧,在与群众打交道中磨炼己身、提升本领。


托底拼战号角吹响,我加入了“拼战万源”之役,贡献志愿者之力。2024年夏天,突发干旱,全镇水源告急。为将甘甜的山泉水送进千家万户,我前往“红旗渠”水源地现场勘察。万丈深渊不见底,崖壁陡似刀削,松风呼啸而过。脚边一颗石子滑落,往下看直觉一阵眩晕,两腿打抖。“小丫头,要不你在这等着我们,别往前走了。”带路的大叔说。“不,我要亲眼看看这条先辈们用生命建造于崖壁上的水源之渠。”我坚定地回道。“渠改管”项目落地,一根根崭新的水管铺设进村民家中。看着水龙头里“哗哗”流淌着水,村民们幸福地眯着眼笑。我想:每一份坚持,都有其意义,每一滴汗水,都能点亮希望的光。


防汛24小时轮班值守,紧盯雨况水情;抗旱走遍田间门户,收集受灾数据;深夜整理档案资料,反复核对每一户“防返贫”信息……基层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持。在这里,青春沾泥土味,理想染炊烟色。群众的点赞,让我获得“达州市优秀共青团员”等肯定。当未来回望这段拼战的历程,我会自豪地说:“这里没有我的名字,却处处有我的青春!”



如今,虽两年志愿服务期限将满,但红城精神却永远烙印心中。也许我会离开这片土地,也许我会扎根于此,无论何种选择,我都会站好最后一班岗!继续怀“西部情”,奉“志愿行”,以忠诚为炬,照亮乡村振兴的长路;以勇毅为刃,破除发展路上的荆棘;以实干为笔,在红城书写青春的答卷。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2025年04月29日05版

编辑:李欣云(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插图:千库网

责编:朱富江

校审:盖奕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