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蓝马甲“新兵”的经济账本
3月11日早上9点半,身穿蓝马甲的杨样轻快地跨进土主街道临街一家商户的大门,“阿姨,今天生意还好吗?”她笑盈盈地寒暄,顺手帮店主整理起货架上的调料瓶。这是她开展经济普查的“破冰秘诀”——从唠家常开始,卸下商户的心理防备。这份稳妥细致,源于杨样扎根基层的历练。
2022年,刚大学毕业的杨样,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来到沙坪坝土主街道团结湾社区。2023年,凭借大学专业知识和经常与个体户、小微企业打交道的工作经历,在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启动时,杨样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经济普查员。但这个安置了上万名征地群众的超大社区,商铺密集、业态复杂,给普查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温情开场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当杨样递上普查表时,店主脸上的笑容凝住了:“我们打工的,哪知道老板的账?”类似的场景,她已记不清遇到多少次。小微企业主怕“露富”,个体户担心“泄密”,甚至有商户直言:“填了数,税务找上门咋办?”面对质疑,杨样总会掏出工作证,指着封面的国徽标志反复解释:“所有数据汇总后统一销毁,咱们普查员都签了保密协议的!”可仍有商户摆摆手:“姑娘,过两天再来吧。”杨样并不气馁,这早在她的预料之中,经济指标的完整性、准确性十分重要,她决定先把容易的指标填报好,回去整理数据时先推算评估营业额,再来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西部计划志愿者杨样(左)向群众宣讲经济普查政策
“经济普查就像给城市做体检,不能光求快,更要摸准脉。”杨样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面对商户的“软钉子”,她独创了“分步攻略”:先填报从业人员数、经营面积等易获取指标;对敏感的营业额、利润等数据,则记下水电费、进货单等“蛛丝马迹”,夜里回办公室比对行业均值推算。“等二次上门时,我就能用更精准的估算范围和商户核对,他们反而觉得专业可信”。
同时,如何核对数据的准确性,是经济普查工作的另一个难题。在杨样的普查档案柜里,整齐码放着几十本手写笔记,页脚卷起的折痕记录着她的足迹:建材市场老板口述的“淡季日均客流量30人”,被她用停车场监控数据修正为19人;某餐饮店自称“月均营业额3万元”,她通过外卖平台流水和餐具采购单倒推出实际约4.2万元。
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过程中,杨样还把走访商户的经验,凝练成《小微企业普查沟通十二法》《经营数据交叉验证技巧》等课件。这些用红笔密密麻麻标注着案例的教案,成为不少普查员的“工具包”。“基层工作不能只靠热情,要把‘土办法’变成可复制的经验,才能让更多志愿者少走弯路。”杨样乐于让自己的工作经验帮助到更多的人。
西部计划志愿者杨样(左)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经济普查
除了普查员外,杨样还是2022—2023年西部计划团总支书记,管理着一支162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她的工作日志里有一项在每周的“待办清单”里总标着星号:周二跟进新进志愿者的岗位适应情况、周四收集社区志愿者的物资需求、周日整理“城市啄木鸟”巡查问题台账……“有诉求必反映”是她的工作信条,也是这支年轻队伍保持95%以上活动参与率的秘诀。
2024年服务期满后,杨样通过街道考试成为重庆高新区西永街道兴隆沟村的一名村干部。从经济普查的“数据哨兵”到乡村振兴的“基层骨干”,她带着更厚的笔记本走进田间地头。远处稻田里白鹭掠过,杨样正在组织村里的土地流转工作。宣讲政策、制定合同后,新笔记的第一行字已悄然落笔:“3月27日,兴隆沟村完成14户村民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她的民情笔记正在续写新篇。
走出来的“笨”功夫
2021年7月的重庆,烈日炙烤着陡峭的山坡。西部计划志愿者刘华湖背着装有GPS定位仪和测量工具的帆布包,手脚并用地攀上高地。汗水浸湿他的衣裳。“这块地边界和系统图斑有偏差,得重新测绘!”他抹了把汗,对着身后气喘吁吁的同伴喊道——这是刘华湖服务垫江县大石乡的第132天。
2021年,刚从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刘华湖站在人生岔路口。当多数同学选择互联网大厂时,他反复翻看着学长从新疆寄来的照片:皲裂土地上新钻出的嫩芽,老乡布满皱纹却绽放笑容的脸庞。“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召唤让他背起行囊,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重庆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镇之一的垫江县大石乡。
刚到岗位,刘华湖便被委以重任:核查大石乡撂荒地的基本情况,给下一步补助资金的兑现、补植补造及管理决策提供最真实的依据。彼时的大石乡,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守着零散的坡地,辣椒堆在田间无人问津。“光靠人力摸排,三个月都走不完这些山头。”第一次参加镇村干部会议时,大家纷纷摇头,觉得清查工作难度较大。面对缺设备、少人手的现实,刘华湖和团队的同伴只能用“笨功夫”,逐村逐块地进行核实。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便把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给做完了,当240.6亩精准测绘数据录入系统时,大家磨破的登山鞋也成了办公室的“励志展品”。
摸排撂荒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它“活起来”才是大考。2021年大石乡土地宜机化工程作业后,许多土地面临承包给大户后种植什么的难题。大石乡地处平均海拔500米的山地,因地形位置优越形成了含有丰富的锌土壤资源,产出的辣椒因其果实辣椒素和辣口素含量高、鲜椒味极辛辣的特点,备受赞誉。
在乡村振兴攻坚期,刘华湖通过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了以大石乡特色农产品为主的振兴方案,并得到大石乡人民政府的支持。同时,规模化产业种植还需要全面思考,在采集村民意见建议后,刘华湖和其伙伴为大石乡制定了“多步走”发展战略。种植前期,刘华湖多次协调县农业技术部门组织开展了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工作,为种植大户提供绿色防控技术。而在产品销售方面,则着重解决其销售难题:利用网红效应,联动垫江县的网红村长等,发展宣传辣椒产业;立足“稻鱼果香”发展定位,多模式发展种养业。
西部计划志愿者刘华湖帮助村民收割稻谷
站在缀满火红辣椒的坡地上,刘华湖用镜头记录着大石乡的美丽蝶变: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进行宣传;通过电商直播协助村民销售农产品。种植大户老张感慨:“过去每亩收益不过2000元,如今订单种植+电商销售,亩均收入突破8000元。”如今的大石乡,立足“稻渔果乡”产业定位,采取特色柑橘+辣椒+榨菜间种,实现一地三收,现全乡已种植辣椒达2000亩。
给深山装上“数字窗”
在重庆武隆区沧沟乡,总能看到一个操着山东口音的年轻身影穿梭于乡间。他叫王昭寓,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自2024年起,这个山东小伙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带领团队搭建起沧沟乡首个新媒体宣传矩阵,半年创作百余条短视频,官方媒体平台“#沧沟户外运动”话题阅览量突破2500万,吸引游客2.8万人次,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队伍中闪亮的“新农人”。
2023年夏天,王昭寓跟随公益团队前往四川古蔺助农,途经重庆中转。“朝天门的万家灯火,轻轨穿楼的魔幻景象,还有热心指路的‘棒棒军’,虽然只停留半天,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特别动人。”这次短暂邂逅,让他在报名西部计划时毫不犹豫选择重庆。当分配通知上的“武隆区沧沟乡”映入眼帘,这个北方青年与西南山乡的故事正式开篇。
西部计划志愿者王昭寓(右一)在直播助农
初到沧沟乡,王昭寓面对的是一间空荡荡的办公室:没有专业设备,没有运营经验,只有临时调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当时全乡新媒体账号粉丝不到100人,很多村民都不知道沧沟有官方账号。”这个00后小伙和两名本地同事组成攻坚小组,白天拿着手机拍摄素材,晚上自学视频剪辑到凌晨,藏在深山的沧沟美景通过他们的镜头走向全国。
持续产出使他遭遇瓶颈,“每天盯着电脑想创意,头发大把掉,播放量却在下滑”。转机出现在他偶然读到的《贵州日报》,“‘走出去’才能‘引进来’这句话点醒了我。”王昭寓开始转换思路:一到节假日就为游客担任义务向导,半年累计服务300余人次。游客们跟着他钻溶洞、溯溪流时,总能“偶遇”晾晒苕粉的农家、熏制腊肉的老作坊。“土特产不需要推销,它们自己会说话。”随后,这个山东小伙又推出了《舌尖上的沧沟》。镜头里,七旬阿婆用古法熬制苕粉,阳光透过竹竿上的粉条织就金色经纬。
今年1月份武隆区商务委举办的公益直播,王昭寓团队以苕粉、豆干等土特产为主打产品,半小时销售近7000元。“板角山羊要讲它们吃的啥,苕粉得展示晾晒场景,豆干需呈现石磨工艺。”在他看来,直播间不仅是销售窗口,更将成为城乡对话的桥梁——网友既能下单山货,也能预约徒步路线;既能观看非遗传承,也能定制专属旅行套餐。
如今,王昭寓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周三天下乡拍摄素材,两天走访周边乡镇整合农产品资源,其余时间策划“沧沟户外运动季”专题推广。“我们正在开发小程序,游客扫码就能获取智能导览。”团队最新打造的小红书账号已规划好内容矩阵:针对年轻群体推出“亲水露营攻略”,为亲子游设计“稻田研学课程”,给银发族定制“森林康养路线”。
这个山东青年手机里存着特别的计算公式:1条短视频=5个就业咨询=3笔土特产订单。“乡村振兴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这样的‘1’累积而成。”夕阳下,他正调试新入手的摄像机,镜头里沧沟的山峦轮廓逐渐清晰,如同他正在勾勒的乡村振兴图景——用数字技术为传统山乡植入现代基因,让沧沟户外运动成为探索自然的密钥。
End
来源:综合整理自重庆市西部计划项目办供稿,《重庆青年报》(记者:邓莲莲、王金华)
编辑:刘婧棵(哈尔滨工业大学)
制图:吴 悠(南京艺术学院)、王杉羽(中国美术学院)、季小楹(江南大学)、李永禧(福州大学)
校对:戴佳杰(中国美术学院)
责编:王铭浩、闻友龙、田 雪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