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开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专栏,展示一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烈士画像”志愿服务项目。
清明节前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暨百位烈士画像捐赠活动在江西省于都县烈士纪念园纪念广场举行。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年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此次烈士画像绘制中,以细腻笔触还原了烈士的容貌,让英雄形象跨越时空,与后人“重逢”。青年志愿者们还联合芜湖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少先队员赴市烈士陵园开展“为烈士碑文描金”活动。而这是这支青年志愿者团队发挥专业所长,缅怀英烈、关爱烈属、传承精神的缩影。

“像!太像了!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礼物!”88岁的烈属王宝琴捧着青年志愿者送来的“全家福”画像哽咽着说。
王宝琴12岁那年,父亲王宗炳牺牲,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此后70多年,没有父亲照片的王宝琴,只在梦里与父亲短暂“相逢”。暑假期间,安徽师范大学一群“00后”美术生来到他家,根据他的回忆还原父亲的形象,并绘制出这张全家福,让他们一家人又得以“团圆”。
青年志愿者为烈属王宝琴一家画像???????????????????????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以守护红色青春为己任,接力开展“为烈士画像”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用手中的画笔还原400余名烈士容颜,让他们与亲人“团圆”,让一段段感人的英雄故事,从历史走进现实。
时光回到2021年11月的一个晚上。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段泓润匆匆吃完晚饭,便从食堂赶往画室。从这天晚上开始,他正式参与“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志愿服务活动。“说实话,接到参与这项志愿服务活动的邀请时,我心里没底,既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愿意参加,能不能画好也没把握,但这是件好事,值得去做!”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王伟告诉记者,这项志愿服务活动是“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在全国10所高校发起的。接到叶庆华的邀请电话后,他就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微信群里发布了“招募令”。没想到竟然有100多名学生报名。他从中遴选出6名学生作为首批青年志愿者,段泓润是其中之一。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列着烈士画像???????????????????
真正接到为烈士宋连恒画像的任务后,段泓润犯难了:没有图片和影像资料,家人的描述也极其模糊,仅凭一段47个字的烈士生平信息,能画得像吗?看到段泓润一筹莫展的样子,王伟心里也着急。但他和他的学生们都很清楚,画像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这既是对烈士的尊重,更是对烈属的态度。“严肃还是微笑?长衫还是短衫?徽章什么样式……”他和学生们一起翻阅史料,连帽子上的五角星也细细考究,“不同时期的帽徽样式不一样,有的五角星里面有‘八一’,有的外面有圆圈,不能出差错”。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宋连恒这位70年前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在画纸上渐渐清晰。当烈士89岁高龄的妹妹时隔70年后通过这幅画像,实现与哥哥的跨时空“团聚”后,段泓润如释重负:“听到奶奶肯定地说,这就是哥哥的样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青年志愿者在沟通绘制细节????????????????????????
这次活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名学生共完成4幅烈士画像,绘制过程被王伟拍摄下来发到网上后,引发广泛关注。“画像不仅帮助烈士和家人实现‘团圆’,也让同学们了解了红色历史,了解了画像背后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受到一次党史军史教育。”首战告捷后,王伟决定和叶庆华一起将这件事一直做下去。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与肯定。没过多久,安徽师范大学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面向全社会征集“为烈士画像”需求,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也主动对接,架起青年志愿者与基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烈属之间的联通桥梁。“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烈士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画笔将烈士从一个名字和寥寥数语的简介还原成清晰生动的形象,抚慰烈士亲人,也让他们永远被人铭记。”王伟说。
夜色如墨,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灯火通明。此刻,工作室内,大三学生全家乐端坐在画架前,正细细打磨他的第9幅烈士画像。宁静的夜晚,小小的画室里,只听见画笔摩挲纸张的沙沙声。三年前,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全家乐,聆听了一场学长学姐的志愿分享会,至今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个关于为烈士画像的故事:受领为马保林烈士画像任务时,马保林的大儿子马二力已经病危,但为了能在临终前看一眼父亲的画像,马二力一直在和死神作最后的抗争。那天,看到父亲画像的他,对志愿者说了声“谢谢”就满足地离开了人世……“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与不断消失的人和记忆赛跑,多画一张烈士画像,就能多保留一份红色记忆。”学长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全家乐心里。那年秋天,当王伟面向新生发布青年志愿者“招募令”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像全家乐这样的青年志愿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还有很多。2022年,王伟邀请青年志愿者为新生上了一堂特别的入党启蒙教育课,烈士“回家”的感人故事,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一颗红色种子。每当群里发布“为烈士画像”活动通知,大家都抢着回复,手机很快便被一行行“我报名”刷屏。“是因为有学分吗?”记者问,王伟摇了摇头:“我们唯一的激励就是一张志愿者证书,大家都是发自内心地去做这件事情。”2023年10月,为了给青年志愿者一个家,学校专门成立“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由王伟担任负责人,并在创客中心腾出一间画室。青年志愿者从此有了固定作画、交流和开展活动的场所。谈及这个名字的由来,王伟动情地说:“很多烈士牺牲时跟现在的大学生差不多大,他们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同学们为他们画像,一方面让英烈青春得以永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光彩。”相同的价值追求,凝聚了一批红色青春“守护人”,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内心不断丰盈,爱国之志勃发。现如今,团队从最初的6名青年志愿者发展到400多人的大团队,志愿服务形式早已不局限于还原烈士容颜,青年志愿者走进烈士陵园,为烈士墓碑添色补漆;开展美育教育,教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英雄形象;走进革命老区,绘制英烈故事墙绘,赋予老房子新的生机;录制“榜样的力量”微党课,分享画像背后的故事……截至目前,已帮助400多名烈士重现容颜、“回家”团圆。团队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等多项荣誉。
“为烈士画像”志愿服务团队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革命老区进行墙绘
为了让红色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发起“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帮助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芜湖市南陵县家发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就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李家发革命故事绘本》。翻看色彩鲜艳的绘本,李家发烈士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孩子们个个爱不释手。绘本的作者是团队的两名青年志愿者聂文静和康家溢。“要是能有些关于英雄的绘本就好了。”秋季开学,王伟带学生在该小学上“开学第一课”,孩子们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他灵光一现:“色彩丰富的画面更容易吸引青少年认识、走近英雄,咱们可以成立英雄事迹绘本志愿服务小分队,发挥美术专长,将烈士生平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说干就干,聂文静和康家溢等成为绘本志愿服务小分队的骨干,他们专心致志,只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李家发革命故事绘本》的制作,并第一时间给家发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送了过去。
“目前,我们已绘制《李家发革命故事绘本》《周井铺村革命故事绘本》《寻淮洲革命故事绘本》等英雄事迹绘本12册,印制并赠送绘本5000册。”王伟说,通过红色绘本制作,让烈士“活”过来、“动”起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现在400多人的青年志愿者团队已分为为烈士画像、革命故事绘本、青春思政课3个小分队,在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我们一直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寒假的时候,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假期作业——为抗美援朝老兵录制影像故事。”王伟告诉记者,他们将通过这种方式,努力将珍贵的红色记忆保存好、宣扬好、传承好,希望这项工作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保留好历史影像资料,丰富完善红色基因库。这场守护红色青春的爱心接力,仍将继续。对工作室的未来,王伟充满信心……
祭奠祖先、慎终追远
致敬英雄、感悟精神
所有的思念
都将化作心底的光
照亮前行的路
填写完成后
可以发送到邮箱zgqnzyz@126.com
征集长期有效哦
欢迎给我们投稿!
??????
End
来源: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安徽青年志愿者”“于都发布”,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团委投稿。图片来源于新华社·新华网(记者:陈诺/摄),《中国妇女报》(记者:王蓓/摄),《中国国防报》(记者:赵杨/摄),团安徽省委网站等
编辑:袁银雪(山西大学)
校对:刘婧棵(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