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至5月10日,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西部志愿汇”(菜单栏中的“我要报名”)或登录西部计划官方网站(http://xibu.youth.cn),在西部计划报名系统中注册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西藏专项累计超4000名志愿者
杨乐(右)正在野外调研。受访者供图
走进位于西藏拉萨的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乐熟稔地用藏语和门卫打着招呼。这个湖南汉子来这里工作已有20余年。“现在,我的家乡就是西藏。”他笑着说。2004年,大学毕业的杨乐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北京来到西藏,从此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刚来西藏,杨乐被分配到自治区卫生监督所工作。在服务即将到期时,杨乐有些困惑:“我还要留在这里吗?”清晨的一声鹤鸣,帮杨乐下定了决心。2005年2月底,在拉萨林周县,杨乐偶遇了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黑颈鹤研究专家仓决卓玛。“来我们这里参与黑颈鹤研究,你有兴趣吗?”仓决卓玛向他发出邀请。生物学专业出身的杨乐动了心,随后,他跟着研究团队开展了一次黑颈鹤野外观察。杨乐一直都记得,那天早上,他被一阵叫声惊醒,走出房间,发现是一群黑颈鹤在野外翩翩起舞。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量黑颈鹤的野生种群。清晨的寒霜中,杨乐屏息架起望远镜,目睹了200多只黑颈鹤的舞蹈。随着对这片高原了解加深,他深感这里专业人才不足。“黑颈鹤需要的不只是观测,还有科学支撑下的系统性守护。在这方面,我能做的工作有很多。”杨乐琢磨。于是,杨乐留在了西藏,来到高原生物研究所从事黑颈鹤的研究工作。风餐露宿没能阻挡杨乐的脚步。2007年以来,杨乐对西藏黑颈鹤开展了10余次全区范围的冬季调查,野外调查的足迹遍布西藏每一个区县,每年行程近2万公里。
位于拉孜县的栖息地,是他这些年的新发现。有一次,杨乐在这里开展野外科考,意外发现了这里有规模庞大的黑颈鹤种群。这个小小的河谷中,栖息着近2000只前来越冬的黑颈鹤。那天清晨,他驱车进入河谷,看到成百上千只黑颈鹤错落分布。当他靠近时,一大群黑颈鹤从波光粼粼的水面起飞,在晨曦中飞向蓝天。
“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标志着高原生态持续恢复,这里也有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份贡献。”杨乐笑着说,“河谷里此起彼伏的鹤鸣,是我心里最美的自然交响曲。”
乔石扎根西藏7年,29岁的他早已褪去昔日稚嫩的学生模样,皮肤变得黝黑粗糙,脸庞挂着显而易见的“高原红”,这是时间的痕迹,也是青春的印记。
2018年,乔石从聊城大学本科毕业。同这所学校的不少毕业生一样,为践行“弘扬繁森精神,西部建功立业”的青春誓言,他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本身也是农民的孩子,所以想要回到农村,帮助和我一样的孩子和家庭。”带着扎根一线服务百姓的朴素愿望,乔石主动申请成为一名驻村志愿者。
接下来的两年间,乔石参与西藏自治区强基础惠民生第七、八、九批驻村工作,先后服务于日喀则市昂仁县亚木乡皮西、萨那达、曲康普村,以及南木林县达孜乡日穷村,主要从事精准扶贫相关工作。
荒凉,是这名年轻人对当地乡村最深刻的印象,一到9月底,这里便草枯水干,天气转凉。“那一年的我更多的是对驻村生活和工作的陌生,不懂藏语、无法交流是我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乔石回忆说。他渐渐明白,深入基层、脱贫攻坚并不是只凭一腔热血就能完成,是许多细微繁琐的工作支撑起来的。
遇到不懂的,他就向身边的领导同事请教;不会藏语,那就从最简单的问候语开始学起。乔石坚持认真做好每一次入户调研、每一次数据汇总与汇报工作。他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基本的藏语交流方式、与村民打交道的方式方法、驻村各项重点任务、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构成情况等内容。
乔石的付出被村民们看在眼里。他渐渐发现,和路上偶遇的群众用藏语打个招呼,他们会露出惊喜的笑容;几句简单的敬语,很容易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学会统计数据、走村入户时常用的术语,开展工作往往事半功倍。

藏民为乔石(右一)献哈达
乔石所服务的村落是典型的高原半农半牧区,由于特殊的土地状况,粮食没有农区的产量高,牲畜也没有牧区的多,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加之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曾是深度贫困村。驻村工作中,乔石和同事本着“扶智”和“扶志”相结合的原则,一起帮助辖区百姓积极联系民生就业项目、寻求致富门路,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就业问题、解答相关疑惑。
经过努力,乔石与驻村工作队成员一起,携手辖区内1219名农牧民群众,实现了驻村点的脱贫摘帽。他们还扎实开展户籍人口信息录入工作,以及居民房屋情况录入、脱贫攻坚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得到辖区百姓和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

从昂仁县再到南木林县,乔石所处的环境有所改善,服务的群众也变多了,相应的工作量增加不少。但对他来说,“在驻村工作中,坚持以‘真心换真情’的做法没有变,对有事来村委会的村民笑脸相迎,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帮助辖区群众联系技能培训项目,动员社会各界为患病困难户筹集善款,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工程项目拖欠运费,植树造林60余亩……通过这一件件事情,乔石不仅积累了扶贫工作的相关经验,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
两年服务期满后,乔石成为那曲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时政记者。在这里,乔石下乡、访企、进社区学校……忙碌是他不变的节奏。令他庆幸的是,如今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在奋斗。2020年,乔石与相爱4年的女友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妻子选择和他一同踏上这片土地。“可能在多年以后,不再会有群众记得我们的存在,但做过的实事、长成的大树会永远记住:我们是来过这里并深深扎根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乔石说。1990年出生的尤如俊,一直生活在安徽。2014年大学一毕业,他就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服务西藏专项,作为志愿者在西藏服务工作了两年,2016年通过留藏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在藏基层公务员。在家人的支持下,11年来,尤如俊一直驻扎在加查县。他常年奔波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牧区,在拉绥乡拉索村驻村期间,他发现当地盛产橙黄疣柄牛肝菌,但由于市场认知度不高,卖不上价钱,群众不愿采摘。于是他联系了食品检测机构,对这种牛肝菌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并印证了其市场价值。随后,鼓励村民上山采摘,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推介。为便于保存和运输,他还动员驻村干部,将收集来的牛肝菌切片风干晾晒,销往外地。2024年,拉索村村民一共卖了5万元的牛肝菌,这也是村里第一次享受到林下资源带来的回报。点子多、思路广,尤如俊还积极争取资金,在拉索村开设了阳光洗澡房、打造“爱心吸氧房”,完善村级服务设施,并为村里的贫困大学生争取到每人每年3万元的助学资助。这些年,加查县的7个乡镇尤如俊跑了个遍,他帮着村民们想办法,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他说:“我作为曾经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初心没忘,使命更加没有忘记。在这片土地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条件虽然艰苦,但看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End
来源: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赵汗青)、《中国青年报》2025年03月14日01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8日06版(记者:徐驭尧)等
编辑:孙渤皓
责编:王铭浩、闻友龙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