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志青春丨“最好的设计,原来是把对美好的向往编织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最新动态
志青春丨“最好的设计,原来是把对美好的向往编织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2025-03-246



朗读者:孔奕童(浙江工业大学)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杨坤熹,2022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


我至今记得2022年8月那个闷热的午后,自己背着行囊站在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人民政府门口时的心情。远处的稻田在烈日下泛着金光,蝉鸣声裹着热浪扑面而来,而我攥着手机,屏幕上还留着实习老板发来的消息:“大城市的设计公司都给你发了offer,真要去村里?”


我深吸一口气,把手机塞回兜里——那一刻,我还没想到,这片土地会用两年时间,教会我比设计图纸更深刻的东西


初到镇政府报到时,宿舍是间老旧的楼房,窗框锈迹斑斑,床是一张行军床,夜晚翻身咯吱咯吱响。


第一周跟着镇振兴办干部走访。我穿着崭新的运动鞋踩进泥泞的田埂,差点滑进水沟,是村民陈大娘一把拽住我。她布满老茧的手像砂纸一样粗糙,却打趣道:“这娃娃一看就是外头来的!”


那天在陈大娘家,我才知道所谓的“贫困户”背后是一场意外:儿子打工出车祸去世,儿媳选择改嫁,她一个人带着孙子和孙女种几亩地。当我对照名单核实信息时,我看着陈大娘用袖口抹了抹眼睛。临走时,她硬塞给我一把花生:“这是去年的花生,红皮的,现在也很好吃,你别嫌弃。”说真的,那个花生有股特色的香味,说不出来,但真得很好吃,这也成了我基层工作的第一课。



真正让我找到方向的,是第二年春天的大豆田。我第一次操控无人机掠过遂宁大豆现代农业园区时的震撼——上千亩土地在屏幕上展开,黄绿相间的色块像一块打补丁的旧毯子。


作为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我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政策文件,得让数据开口说话。连续半个月,我顶着日头跑遍园区涉及的五个村,用无人机绘制出首张“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布局图”。



如今站在智慧农业平台的大屏幕前,看着每块地的酸碱度、坡度甚至风向标不断跳动着的数据,听见综合服务中心里机器的轰鸣声,当初图纸上那些潦草的箭头,正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真正的血肉。


驻村的日子里,最难忘的是去年秋天那片玉米地里的月光。村集体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刚见成效,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把秸秆压得直不起腰,可每天清晨总能发现地头散落的空苞叶。



我和村委琢磨了半宿,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光靠逮人不行,得让大伙儿明白,这地里的粮食是全村人的饭碗。”


后来我们换了法子——白天我们顶着太阳、戴着草帽,挨家串门,讲大豆玉米补贴政策,念《致乡亲的一封信》,播农业普法视频,每晚打着手电在地头晃,故意把光柱扫过玉米丛。渐渐地,扛着麻袋的影子少了,田埂上倒常有人驻足。



有人问我后不后悔放弃城市光鲜的工作,我想回答,当看见夕阳下大豆玉米灿灿的反光,我突然懂了:最好的设计,原来是把人心对美好的向往,编织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风掠过晾晒场的黄豆堆,沙沙声里裹着远处小学的读书声。我知道,这片土地给我的毕业设计打了满分。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源:微信公众号“安居共青团”

编辑:王品皓(浙江工业大学)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插图:千库网

责编: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