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从志愿者到研究者,来看他与黑颈鹤相伴的高原岁月~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最新动态
从志愿者到研究者,来看他与黑颈鹤相伴的高原岁月~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2025-03-116

走进位于西藏拉萨的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乐熟稔地用藏语和门卫打着招呼。这个湖南汉子来这里工作已有20余年。“现在,我的家乡就是西藏。”他笑着说。

杨乐(右)正在野外调研。受访者供图

2004年,大学毕业的杨乐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北京来到西藏,从此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从志愿者到研究者


刚来西藏,杨乐被分配到自治区卫生监督所工作。在服务即将期满时,杨乐有些困惑:“我还要留在这里吗?”清晨的一声鹤鸣,帮杨乐下定了决心。

2005年2月底,在拉萨林周县,杨乐偶遇了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黑颈鹤研究专家仓决卓玛。“来我们这里参与黑颈鹤研究,你有兴趣吗?”仓决卓玛向他发出邀请。生物学专业出身的杨乐动了心,随后,他跟着研究团队开展了一次黑颈鹤野外观察。


杨乐一直都记得,那天早上,他被一阵叫声惊醒,走出房间,发现是一群黑颈鹤在野外翩翩起舞。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量黑颈鹤的野生种群。清晨的寒霜中,杨乐屏息架起望远镜,目睹了200多只黑颈鹤的舞蹈。



随着对这片高原了解加深,他深感这里专业人才不足。“黑颈鹤需要的不只是观测,还有科学支撑下的系统性守护。在这方面,我能做的工作有很多。”杨乐琢磨。


于是,杨乐留在了西藏,来到高原生物研究所从事黑颈鹤的研究工作。


风餐露宿,开展野外调查


虽然去过很多地方,但令杨乐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林周县野外深夜的那一声鹤鸣。“林周县有两块主要的黑颈鹤宿栖地,相距不近。我们人力有限,通常只对其中之一展开定点观测。”杨乐思考,如果不能在同一时间对两块宿栖地进行观测,如何确定两地之间的种群没有重复统计或者遗漏?

于是,一天傍晚,他在统计完第一块宿栖地的黑颈鹤数量后,沿着河滩骑车前往另一块宿栖地,并在深夜抵达,顺利完成了黑颈鹤的观察记录工作。


返程时,由于天黑和不熟悉周边情况,杨乐已经辨别不出回去的路,只能在黑夜里硬着头皮前进。寒风呼啸,他心里满是焦虑。突然,远处传来一声清亮的鹤鸣。“这是黑颈鹤的声音,沿着这个方向回去准没错,这是它们在给我指路呢!”


风餐露宿没能阻挡杨乐的脚步。2007年以来,杨乐对西藏黑颈鹤开展了10余次全区范围的冬季调查,野外调查的足迹遍布西藏每一个区县,每年行程近2万公里。

科技助力高原生态修复


二十余载,黑颈鹤陪伴了杨乐的高原岁月,也见证了观测技术的持续提升。

之前,研究人员需要从早到晚守在野外开展观测。为了完整观测到黑颈鹤的日间行为节律,在使用单筒望远镜持续观测的同时,观测人员还得用录音笔来口述记录相关情况,晚上再花更多的时间转换为文字材料。而现在,随着高清摄像头、无人机投入使用,观测变得更加便捷。


在西藏拉孜县曲玛乡,杨乐来到河水一侧,他用手机联系对岸的工作人员,两人同时升起无人机。“我们保持速度一致,缓缓向前推进。”杨乐通过电话发出指令。


两侧无人机同时起飞,通过多点观测对整个河谷栖息的黑颈鹤进行观测,这让研究人员可以整体记录河谷中黑颈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不用担心发生遗漏。“这是之前很难想象的记录方式。”杨乐感慨。


位于拉孜县的栖息地,是他这些年的新发现。有一次,杨乐在这里开展野外科考,意外发现了这里有规模庞大的黑颈鹤种群。这个小小的河谷中,栖息着近2000只前来越冬的黑颈鹤。那天清晨,他驱车进入河谷,看到成百上千只黑颈鹤错落分布。当他靠近时,一大群黑颈鹤从波光粼粼的水面起飞,在晨曦中飞向蓝天。


“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标志着高原生态持续恢复,这里也有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份贡献。”杨乐笑着说,“河谷里此起彼伏的鹤鸣,是我心里最美的自然交响曲。”


图片


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正在火热招募中
欢迎广大有理想、敢担当
能吃苦、肯奋斗的
新时代好青年
踊跃报名
一起扎根基层、建功西部、报效祖国
图片图片图片




3月1日起至5月上旬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西部志愿汇”(菜单栏中的“我要报名”)或登录西部计划官方网站(http://xibu.youth.cn),在西部计划报名系统中注册报名。



End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2月28日06版(记者:徐驭尧),原标题《做好高原生态记录者(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部分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北京林业大学”

编辑: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