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的流光(下)丨志青春“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选登
2025-02-14150

“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一大批青年作家、文学爱好者、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涌现了一批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讴歌新时代、赞美志愿者的好作品,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
前不久,第六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启事发布,征稿截止时间为2025年2月28日。近期,我们将陆续编发往届获奖作品,供大家学习交流。

朗读者:李欣云(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作者:陈雨佳,本文节选自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散文类优秀奖作品《乡野的流光》,节选时有删改。第二天早晨,我与老陶交流了我的思考,老陶很高兴,他很大方地把“选片”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受宠若惊,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我需要预先和约定放映电影的机构方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然后我会归纳这些需求,提出3到5部电影的推荐清单,再与对方确定下最终放映的电影。 在与乡村基层办事人员的沟通中了解到,乡村流动电影的观影主体常常并不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是娱乐方式较为匮乏的中老年人。所以,在选择电影时,应该偏向于剧情简单易懂的合家欢式题材,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甲方乙方》《洗澡》《少林寺》等。同时,那些伴随他们成长岁月的电影也很受欢迎,比如《城南旧事》《高山下的花环》《柳堡的故事》《庐山恋》《射雕英雄传》等,许多都是乡村居民百看不厌的经典。外国电影常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选择外国电影,一定要用译制片,尤其是一些由知名的本土演员配音的电影,会让老百姓更感兴趣……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我也渐入佳境,逐渐可以独自担纲许多工作,尤其在与委托方洽谈选片和场地勘探等工作上日益娴熟。“小陈可是我的得力同事,有她在,我放电影都有底气咯!”老陶常常向别人这样介绍我,我的心头也甜滋滋的。但更让我有价值感的,是电影放映时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是那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炽热的注视。日薄西山,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搬着各式各样的板凳来到田垄边的露天场地,兴奋地交谈着近来的见闻,和自己对即将放映的电影的了解。有一次,当投影仪打开,画面清晰地映现在幕布上,人群中忽然爆发出欢呼和掌声,我竟一下子红了脸颊,也红了眼眶,那照例是一次成功的放映。当电影落下帷幕时,观众们沉默片刻,仿佛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随后,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似乎在回应着电影创作者的辛勤付出。人们站起来,与周遭的人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并慢慢散去。 这时,有一群小孩,他们凑够了人数,就仿佛凑够了勇气,向我们跑来,围绕在我和老陶身边,认认真真地看我和老陶收拾电影放映的行头。我每拿起一样器物,他们就异口同声地问:“姐姐,这是什么?” “这是放映机,把拷贝放在放映机里,就可以把电影放出来啦。” 他们兴奋又好奇地围绕在我的身边,但是又小心翼翼地不敢触碰这些陌生的仪器,仿佛是在观察“不可亵玩”的圣物一般。我很高兴能够让他们对电影这件事感兴趣,我想把一粒有关艺术和审美的种子播在他们的心间,让这场微不足道的露天电影成为他们日后屡屡回想的文化记忆。就像我总是对我的朋友说:你知道吗?我学电影这件事儿,在我4岁那年被奶奶带去村头看电影时便注定了。 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暑期便要结束了,同样接近尾声的是我的志愿者生涯,一种令人沮丧的情绪在我和老陶之间氤氲,这种情绪是“不舍”。今晚是我作为志愿者的最后一次放映工作,老陶中午摆了一桌饭,要为我饯行。 老陶难得开了瓶白酒,说:“小陈,今天你也得陪我喝点!”嘴上这样说着,却随手递来一瓶杨梅汁。 我笑着接下,说“陶叔放心,今天就着这杨梅汁,我怎么也给您演出点喝酒的感觉。” 我装模作样地嗅了一下果汁瓶口,然后饮入喉中,随即抿嘴凝眉,发出“啊”的一声,仿佛真有辛辣的酒劲在口腔中迸发一般。 老陶被我拙劣的演技惹得哈哈大笑,他抹着眼角的笑泪说:“小陈,你再给我讲讲呗,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又是怎么回事啊。趁着大学生还在这我可得多学点,以后也方便开展工作不是。” “陶叔,别担心,我都为您考虑到了!”我狡黠一笑,回身从书包里掏出两本书递给老陶,一本是李少白先生的《中国电影史》,另一本是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陶叔,这是我送您的礼物!这两本书在手,保证您以后洽谈时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出奇制胜!” 陶叔兴奋地摩挲着书的封皮,口中念叨着“哎呀,哎呀”,我依稀看到他眼角的湿润。
小憩之后,我们来到预定的放映场地。这也将是我今夏志愿者工作的谢幕之地。我轻叹了口气,开始着手帮忙搭建设备。 夏日的傍晚,这个宁静的乡野小镇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对当地村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盛会。乡村村民都聚集在了一片宽阔的广场上,迎来了一场露天电影的乐事。天空慢慢染上了晚霞,微风拂过稻田,带来一丝清凉,仿佛是大自然也在为这个特殊的夜晚献上祝福。 一些有备而来的家庭早早地占领了靠前的优势位置,准备享受电影之夜。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手中拿着米糖、桃酥和棉花糖,笑声和叽叽喳喳的谈话声充斥着整个场地。还有些时髦的情侣在僻静处搭起小帐篷,像是暑期回乡的学生,他们依偎在帐篷前,不时絮语,等待着电影的开始。 巨大的白色幕布屹立在远处的树林前,等待着投影机的照耀。天渐渐黑了下来,满天星河逐渐现身,来自遥远宇宙的星光与银幕上的准备画面相互辉映,观众们的期待也愈发高涨。电影开始了,一个充满冒险和幻想的故事在大幕上展开。散落在人群各处的孩子立刻被吸引住,眼睛瞪得溜圆,不时发出欢呼声和喝彩声,他们可爱的笑声和兴奋的呼声回荡在田垄的上空。 青少年则坐在一起,偶尔交换一两句情节的评论。有些情侣悄悄牵起了对方的手,享受着电影带来的浪漫氛围。年轻人的眼神充满热情和憧憬,仿佛电影中的世界就是他们的未来。 而老年人则坐在后排,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回忆和温暖。或许电影的情节勾起了他们年轻时的往事,他们或者微笑,或者流下了眼泪,仿佛回到了青涩的年华。一位老爷爷不时跟着电影中的音乐轻轻摇动着身躯,似乎在追随着自己的回忆。 电影中的音乐和情感在夜空中流淌,观众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被电影吸引,他们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只专注于屏幕上的故事。这一刻,村民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都沉浸在电影的魔力之中。随着电影的高潮,观众们的情感也随之波动,他们一同为悲剧性的转折感到伤感,为主人公的胜利欢呼。无论是孩子的欢笑,青年的憧憬,还是老年人的回忆,都在这个夜晚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段美好的乡村记忆。这场电影之夜,成为一次集体情感的宣泄,一次跨越年龄差距的灵魂共鸣。 在电影终局时的动人音乐里,所有人都如痴如醉。老陶塞给我一张塑封的纸片,“小陈,知道你喜欢收集电影票,这个你绝对没有,就留个纪念吧!” 电影放映仪释放出的斑驳光线映亮了我手中泛黄的纸片,上面印着“沈家渡影剧院”的字样,一旁是依然有些褪色的钢笔字迹,依稀写着“城南旧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作为流动电影放映志愿者的经历,于我而言,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电影人所不可或缺的经历。我不会忘记这张1983年的《城南旧事》电影票,就像未来的我也不会忘记这一段与光影共同度过的志愿者“旧事”。这张电影票从老陶的百宝箱流转到我的收藏夹里,似乎象征着两代中国电影人的使命传承。
End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散文类优秀奖作品《乡野的流光》、《中国青年作家报》2024年10月15日06版
编辑:曾琳娟(西华师范大学)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插图:千库网
责编: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